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以孔子为镜正“束脩”
作者:李龙首
这段话中的“束脩”,因“脩”的本义是“干肉”“干脯”而解释为学生送给老师的贽礼、学费(束 ,成捆的干肉,十脡为束)。于是,世人常常有言:连孔大圣人招收学生都要缴费送礼,何况我们凡夫俗子?于是,就有人办学办班只图收费赢利而不管其他。于是,为人师者中就有人收费补课、有偿家教,以教谋利。于是,就有人索收或变相索收学生甚至家长的贺礼而心安理得。如果稍加异议,孔子便成了挡箭牌,振振有辞道:“连孔大圣人……何况……”
果真如此吗?非也!孔子真是冤也!
据史书记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便开始设教授徒,有教无类,长善救失,诲人不倦,开中国私家办学之先河,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称。如果“束脩”真的是“成捆的干肉”,三千弟子都送,孔子即使坐在家里,有肉吃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哪里会“累累若丧家之狗”四处碰壁?(《史记》记载,有人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说:“形状,末也;而以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如果真的是“学费”,三千弟子都缴,孔子即使发不了大财,换辆新车坐坐应该也不会是什么问题,哪里会乘坐一辆破牛车吱呀吱呀地奔走四方?
这是何故?
翻查一下辞书,“脩”的释义有两项:1.“修”的异体字;2.①干肉;②旧时教学的酬金。再进一步翻查下去,“修”有“学习”“研习”之义(缩印本《辞海》,1989年版第273、285面),“束”与“脩”并列放在一起,“自行束脩以上”便有“自行检点约束好学上进”之意。(南怀谨先生便持这种观点)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穷得丁当响,哪里缴得起学费,也没有成捆的干肉送给老师,但其好学上进,“其心三月不违仁”,又能“退而省其私”,孔子不仅教他,还常常“与回言终日”,一再称赞他“贤哉,回也!贤哉,回也!”曾子能“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总是给予他不倦的教诲,终于使他成为孔子道统的传承人。何以人们眼中只有“干肉”“学费”,却对“学习”“研习”视而不见呢?
还有,对于这里的“束脩”,从汉代起就有人持有不同的见解:束脩为束发。古代小孩未行冠礼前头发任其自然下垂,称为髫。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也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小孩子们到了差不多13~15时要举行束发仪式。紧贴着发根扎成一束垂于脑后,叫“总发”(潘岳《籍田赋》:“垂髫总发,蹑踵侧肩”),扎成左右两股,叫“总角”(《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若照此理解“束脩”便是一个入学年龄问题。孔子说,凡是达到入学年龄举行过束发仪式,我没有不教的。而且,孔子似乎进行的不是学前教育,他招收的是相当于现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起码,要达到一定的入学年龄和受过一定的教育,并举行过束发仪式。对于这一点,从教者为师者们怎么也不管不问呢?为何非要认定“束脩”是“成捆的干肉”不可呢?
是的,办学收费,上学缴费,只要大家承受得起,那是理所当然;况且,孔子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私家办学,也得有银子才能得以维持。“干肉”也好,学费也罢,自行约束也好,好学上进也罢,还有束发也好,入学年龄也罢,我们的争论都不可能搅扰孔子在那冥冥之中的安宁。但从《左传》、《论语》、《孟子》、《史记》等文献典籍的记述中,丝毫看不出孔子办学是为了有肉吃,是为了有钱赚,更看不出孔子通过办学富有和“暴发”了起来。看到的只是孔子博得了弟子们的无限景仰和爱戴。虽隔逾我们二千五百年了,但其情其景皆可跃然而见。孔子不仅在世时得到了弟子们的赞叹和景仰,死后,更得弟子们服心丧三年,许多弟子还在他墓地结茅庐而居,相传子贡还居守了六年。司马迁在《史记》中禁不住感叹:“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虽也曾出仕为政,但终以教育彰显于世。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孔子已成为公认的教育大家。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如果真的像少数人所想的那样,孔子是不会有此殊荣并受到全世界的推崇的。若依笔者之见:其实,孔子素有从政的抱负,并也曾经获得过短暂的施政机会,但终因他直接拯救社会的才干无由施展,他才退求其次:通过教育,主要是德育,来挽救道德沦丧后的利令智昏;通过挽救人来挽救社会;通过德育来达成德政、德治;微薄的“束脩”维持了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教育生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学不厌、诲不倦支撑了他的教育和道德实践。正是这种曲线和迂回,才成就了他圣人和教育家的盛名,而不是如有的人所说或所想的,是为了谋取私有权利赚钱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
对照当今办学、办班、从教者、为人师者中的一些做派和作为,孔子真该成为一面镜子!
真希望从教者为师者们能以孔子为镜,果如此,则广大学子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