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曲径通幽,自化化人

作者:田丽霞




  我是踏着第一个教师节的锣鼓走上讲台的,在第二十个教师节,我的事迹被选入了《燕赵教师风采录》;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我获得全国十佳班主任称号。二十一年的教坛生活,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曲径通幽,自化化人。
  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国维说人生成大事者都要经过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头等大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个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所以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我也不例外。
  
  八十年代,独上高楼
  
  我是因为喜欢才选择当教师的,在那个年代,心甘情愿当“孩子王”的人很少,我自己都觉得有几分悲壮和孤独。1985年大学毕业登上讲坛,非常自豪,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对学生充满了信任和关爱。白天备课、讲课、和学生谈心;晚上批作业、改作文,经常到深夜还不睡。
  当时,我没有明确的科研意识,只是觉得教师是神圣的,要为人师表,于是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相信勤能补拙,觉得只要和学生在一起,就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后来,有一件事改变了我。1986年的春天,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向我借钱要去参加作文竞赛。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唐山地震中死了,爸爸又组建了家庭,据说继母对他很苛刻。看着他可怜兮兮的样子,我二话没说就借给他了。结果他拿着钱去玩了。知道这件事后,我很后悔,也很懊恼。说谎,这是品格低下的表现;学生对老师说谎,这是一种讽刺,是教育的失败。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教学要抓,教育也要抓;行为纪律要抓,思想品德更要抓;教学是一门主课,德育也是一门主课。从此,我走上了德育科研之路。
  我利用自己年轻,容易和学生沟通这个优势,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呼声。八十年代末正是全社会都在呼唤“理解万岁”的时代,我成了学生的知心姐姐,通过了解中学生幼稚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迈出了德育科研的第一步。
  教育工作有一个特点,如果你闭上眼不看,什么问题都没有;你睁开眼寻找,满眼都是问题。当我把德育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时,发现问题成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好的方法,我没有经验,更没有方法,我想起了大学时一个老师说的话:“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就要每月读一本心理学或教育学的著作。”于是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每月读一本关于心理学或教育学的书,每周写一篇教育笔记。那时,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较少,也比较浅显,但我还是坚持了两年——从1986年坚持到1988年。虽然我读的书不够系统,却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症结;虽然我写的笔记都是片段,但它记录了我的思考过程。如果说了解学生是我向德育科研迈出的第一步,那么,读这些著作是我在德育科研中跨上的第一个台阶。
  在这最初的几年里,我只有阅读,没有著述;只有片段的事实记录,没有完整的理论文章。但也是在这几年,我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融入学生,学生把我当作知心姐姐;二是成为一个纯粹的教师,单纯、充实、忙碌并快乐着。
  
  九十年代,衣带渐宽
  
  “曲径通幽”,我很喜欢这个“曲”字。从1990年开始,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你的学生精神面貌那么好?为什么你的学生那么懂事?为什么过年时学生会去看你?我回答不出。我于是开始反思。
  学生懂事了,不就是会做人吗?成材先成人,于是我开始了“成人”教育的有意尝试。我想了很多,也尝试了很多,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的举止,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人生的目标,普及法律知识等等。
  这是我最苦恼的一个阶段,也是我自觉进行德育科研的阶段。
  培养一种习惯有多难?以早起这个习惯为例,似乎只需要战胜自身的懒惰就可以,但是一个学期的培养,一个假期就能彻底丧失。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文明中学生,讲究公共道德,可是星期天挤一次公交车他们就动摇了,那些不文明的人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礼让就等于吃亏,要抵制来自社会的影响太难了。我们告诉学生笑对生活,孩子回到家里,父母争吵不休。我们告诉学生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家长告诉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多挣钱,孩子要挣脱父母的羁绊更难。这些来自人性的、家庭的、社会的对抗因素使我感到“育人”真的好难。如果八十年代我苦恼的是无法走进学生中间,那么九十年代我苦恼的是无法走出来,天天有问题,处处有问题,人人有问题,我要教他们做学问,还要教他们做事、做人。
  但在不断的实践中,在曲折和反复中,我渐渐地理出了一些头绪。德育工作应该以班级为单位,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把纪律要求和人文熏陶结合起来,把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把学生、家长和教师结合起来,把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自己的思路清晰了,工作的脉络分明了,工作变得轻松愉快,游刃有余。好像一个在森林里迷路的人突然来到了宽阔平坦的草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提高,我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高考成绩优异,学生素质全面发展。1998年,我获得了石家庄市长安区“十佳师德标兵”称号,我很受鼓舞,这说明我的做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我把自己的思考和尝试写成了《缘事述理》《析案说法育英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放结合》等文章,把自己的工作笔记命名为《化珠集》,寄托“蚌病成珠”的愿望,表达痛并快乐着的心情。
  
  新的世纪,蓦然回首
  
  面对着学生的赞扬和家长的感激,我清醒地知道,自己还仅是一个经验型、思考型的教师,还不是一个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我要实现这个飞跃。于是,我在2001年参加了教育心理学研修班的学习,系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有些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充电,弥补了我理论上的不足,使我独立主持了河北省十五课题《阶梯式语文学习法》,并参加了河北省十五课题《德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民主化研究》和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的德育体系》的研究。
  驻足回眸,自省总结。通过反复的实践,我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趋向成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2002年1月,石家庄市召开“田丽霞班主任工作艺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推广我的工作方法。我先后应邀到河北省的几十所学校做报告,介绍经验,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他们觉得我的经验“本色”、“解渴”。
  到今天,我以优异的成绩送走了十届毕业生,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获得了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师德标兵等称号。但我知道,德育科研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大课题,只要教育存在,德育科研就不能停止。我所悟到的仅仅是一点皮毛,今后还需要保持满腔的热情和一颗平常心,沉入到学生中去,做一个平静而快乐的探索者。
  再回首二十一年的经历,真如在一条长满荆棘而又开满鲜花的小路上穿行,经过之后,连痛苦都变成了美丽的记忆。就在这条小路上,我完成了由勤奋型教师到思考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完成了“我要管学生”到“学生要我管”的转变;完成了“我爱学生”到“学生爱我”的转变;完成了“我做教师”到“我是教师”的转变。当然在学生心目中我也由田姐姐变成了田老师,现在变成了田妈妈。而这一切的变化,均来自于我的勤奋、思考和创新。
  经过二十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它用平淡考验你的耐心,用曲折磨炼你的意志,它会在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给你奖赏和鼓励;它是一个自化化人的过程,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识、修养、操守、品位和气度,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田丽霞简介:
  田丽霞,女,1965年4月生,大学本科,1985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现为河北省石家庄市42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班主任,石家庄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河北省心理学会会员。2000年被评为高级教师。2002年被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班主任。曾在《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报》、《班主任之友》等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个人专著《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