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李 勇




  一、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他认为人们存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并且实现这种目标又是非常重要的时候,他们的激励程度或动机水平会最大。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从小学1~6年级中随机抽取了3个班为实验班,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心理实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告知教师名单上的这些学生被鉴定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学业成绩将会有较快的发展,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8个月后,再次测验的结果表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深厚。而控制组的学生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期待,实际的进步就小得多。这就是教育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二、实践探索
  
  我们从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将本校2002级4班作为实验班,对班主任与学生期望互动的基本过程、期望信息的传递要求、期望意图的传递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班主任期望产生效应的过程
  1.班主任收集和分析学生个性心理信息。班主任在自己的个性特征、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的影响下全面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表现、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信息。具体信息收集可通过谈话、下发基本情况调查表、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对收集的信息分析,确定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程度、学业成绩、敏感性等情况。
  2.班主任对不同学生产生恰当的期望意图。班主任在收集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产生恰当的期望意图,并对产生的期望意图进行应有的分析、加工、整理。
  3.通过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传递班主任对客体的期望信息。班主任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将班主任期望信息传递给期望对象。在所有步骤中这一步是期望效应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班主任老师将期望意图采取学生易接收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收了,期望互动效应才能发生,否则班主任的期望将无法实施。
  4.学生接收教师的期望信息,或抵触教师期望信息。学生通过教师的表达,接收、分析、理解教师的期望意图,学生的自我意识、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业成绩逐步受到影响,学生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若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信息产生抵触或改变,学生将不产生期望效应。班主任要分析解释学生的反应,尽快改变原有期望意图或改变期望意图的传递方式,直到学生接收期望,产生最佳期望效应。
  
  (二)班主任传递期望的要求
  1.“爱”是班主任期望效应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班主任如果能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肯定性的倾向。班主任的期望就会被学生愉快地接受,进而转化为学生行为的动力。班主任要积极关注学生,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所提高。若班主任在内心没有学生一定会取得预期进步的想法,自己在传递信息时会缺乏应有的真诚。只有教师真心实意地认为学生是向善的,学生是会进步的,期望才会有效果,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班主任传递期望信息时应注意细节。班主任对表达的信息要进行恰当的传递。在信息传递中要认可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多赞扬鼓励,少批评讽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正确回答并及时强化,在言谈举止中要反映出班主任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在信息传递中要表明教师对期望对象的关注。根据学生不同年龄要充分利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例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摸摸头,对高年级学生可以轻轻拍拍肩膀以示信任。
  3.班主任必须注意改进工作习惯,提高自身亲和力。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语言、行为对待学生,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不应冷淡粗暴地对待学生。班主任应与学生密切交往。例如在课下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活动课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融为一体,从而提高班主任的亲和力。
  4.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互动要持之以恒,循环往复进行。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不是一次就能立竿见影的,其结果也不是能长期保持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坚持对学生的期望互动,有的还需要循环往复,特别是期望产生了效应、学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时,班主任更要坚持进行期望信息的传递。若学生未被班主任的期望信息影响,还需经过分析改进期望意图和意图的传递方式,进一步进行期望互动。
  
  (三)班主任传递期望的方式
  班主任的期望效应成败关键在期望意图的传递。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班主任在对个体进行期望信息传递时要对每一个体资料进行认真整合分析,对每一个体性差异充分认识,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期望信息传递方式。期望意图传递方式总体上有两种类型,即直接传递与间接传递。
  1.直接传递。就是直接面对学生表达自己的期望意图,主要用于与班主任关系和谐、性格外向、比较容易接受期望意图的学生,以及中低年级学生。具体操作方式有:
  ——面对面谈话。即通过个别谈话,这种方式简单有效,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
  ——书面交流。班主任利用互通书信、批阅周记、传递纸条的形式传递班主任期望意图。对于面谈效果不佳的学生可用此种方式。还可以用于加强期望效果或对学生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表达期望意图。比如,传递纸条,可以在作业本中夹纸条,在床头压纸条,对学生进行预期外的期望信息的表达,但只可偶尔使用,使学生产生惊奇,顿悟班主任期望意图。例如:初三实验班贺某与张某将参加化学竞赛,一日张某在自己的作业本中发现班主任的一张纸条,写着“抓紧时间研究化学竞赛题型,下学期化学竞赛拿奖靠你了”。张某大感意外,同时也下定决心,决不让班主任失望,平时一有闲暇不再去篮球场了,而是捧着化学竞赛题问老师。赛后班主任大感意外地对化学老师说:“我原想这次竞赛贺某最有可能拿上奖,为督促他,在作业本中留了条子,可错放在了张某的作业本中,没想到张某得了奖。”
  ——网络交流。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对新朋友的期望与自己在新朋友眼中的形象很在意。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对某些与班主任关系不和谐、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可以用上网聊天的形式,以新朋友或异性朋友的身份,传递班主任的期望意图。
  2.间接传递。就是不直接对期望对象发出期望意图,而是通过第三者或者其他形式传递期望信息。此传递方式适用于逆反心理较强、对班主任信任度较低、不易受教师期望影响的学生。具体操作方式为:
  ——通过家长之口传递班主任的期望意图。通过家长会、家访与家长电话联系等方式有意设计期望意图的传递。可告诉家长孩子学习取得了进步,上课听讲多认真等(孩子做得并不好,这只是老师的期望),让家长转达给孩子,学生就会慢慢向老师希望的方向努力。例如实验班学生郭某成绩不理想,表现一般,班主任精心设计,在家长会后将其家长留下来,说郭某这一段时间学习上有较大进步,上课听讲比以前也认真了,如果这样努力下去,郭某一定能考上高中,并要求家长回去后多鼓励。家长回家后就转达了班主任的话,郭某很吃惊,觉得自己在老师的心中还不是个差学生,学习明显比以前努力认真了,一段时间后与老师描述的形象真的接近了。
  ——通过学生之口传递班主任期望意图。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与学生个别谈话中设计对非谈话学生期望信息的传递。在与期望对象要好的伙伴谈话时,将自己的期望信息以表扬期望对象的形式告诉期望对象的小伙伴。小伙伴们在交流中就会无意识地将班主任期望意图流露给班主任的期望对象,这样期望对象更容易受到班主任期望的影响。
  ——通过教师工作记录无意泄露的方式进行期望意图的传递。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利用工作记录、工作笔记本将期望信息写上,平时一直带在身边。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在期望对象在场时故意将本子遗落。由于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就会偷看笔记本上的内容,看到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在窃喜的同时会向教师评价的方向努力,使教师的期望意图影响期望对象。
  总之,班主任通过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它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能力感、成就动机来实现的。班主任在具体操作中只要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循环往复进行,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