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

作者:徐 晓




  互联网作为影响广泛的第四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由此形成了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程序软件为载体,以网络为途径,以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为表征的新文化——网络文化。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下,加强与改进学生德育建设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有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会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而处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1.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忽视
  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传统意义上的因时间和空间而形成的国家或者民族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全球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全球输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扩张”,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对“强势文化”的盲目崇拜,从而忽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容易导致青年学生丧失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电子空间,网络社会完全是一个虚拟性的存在,网民大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进入非法、反动、黄色网站,发表虚假、反动、无聊的言论,这些都将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下滑,使网络成为学生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新场所,甚至受到好奇心和技术至上思想的影响,产生一些违法行为,如“黑客行为”和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蔓延,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
  互联网信息庞杂多样,良莠混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暴力的颓废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有害或无用信息占信息总量的50%以上,网络的国际化使这些有害或无用的信息垃圾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使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期,长期接触网络,如不提高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出现思想混乱和动荡,容易受网上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影响,导致思想观点不稳定或者无所适从。
  
  二、网络文化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对校园文化的渗透,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及丰富充实的文化内容给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带来诸多的机遇,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它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冲击。网络文化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垃圾信息随处可见。这些负面影响的危害十分巨大,如不主动应对,它将弱化甚至抵消我们的德育效果。
  
  1.对学生价值观的挑战
  在互联网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其冲突十分激烈。目前我国在网上要获得信息的高效服务必须借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库,这样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就得以大量输入。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网上西方文化中反动的、不健康的东西就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固有的价值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轻者对政治冷漠,对人生持消极态度,重者可能走上反动道路,使德育工作者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观念与原则毁于一旦。
  
  2.对学生爱国意识的挑战
  由于网络中信息传播速度、规模、范围和隐匿性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媒体,故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利用来对我们进行宣传和渗透。在互联网传播反华言论,鼓吹西方价值观,致使一些学生在网上对境外反华势力的宣传进行附和。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占领互联网的德育新阵地,以遏制敌对势力在网上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的一切活动。
  
  3.对学生道德自律的挑战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性的数字化王国。由于世界各国道德、法律规定不同,在一些国家里赌博、同性恋、色情服务是合法的,网上的各种诱惑将对青年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产生干扰和影响。此外,网络的匿名性为人们不负责任的行为提供了场所,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其非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和法律制裁,造成青少年学生随意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散布谣言等等。
  
  4.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
  网络文化不仅使传统的文化格局受到冲击,德育的环境也被改变,在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出现了第三者——网络,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面对面的德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的成长需要,即将被交互式的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网络德育模式所替代,以满足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大量的信息需求。
  
  三、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的改进
  
  掌握网络技术,研究网络文化,拓展德育领域,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的德育活动和主流文化及信息的传播,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是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1.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文化素质
  为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学校教师的网络知识与技术、网络操作能力、信息识辨能力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网络文化素质,造就一支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而且懂得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工作,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查找和利用正确有益的网上信息,主动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
  
  2.广泛摄取信息,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
  丰富的网络文化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天地。在网络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问题将更加纷繁复杂。德育工作可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可选择性和时效性,在网上开设理论学习、时事论坛、心理辅导与咨询、青年信箱等栏目,促进青少年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充实德育内容,弥补传统德育陈旧、单调、时效性差的不足。同时还应针对网络发展、使用中所暴露的新问题,在德育工作中增设有关“网络道德文明”、“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3.打破传统德育模式,实现网络进课堂
  信息是德育的灵魂,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的信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变化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信息需求,新时期的德育应将网络与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像、图形、动画等形式的德育信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激励、引导,突破课堂的束缚,学生可随时查询和调用有关信息,发挥网络互动性、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优点。网络教育还可以将其他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等信息放置在网络上,实现德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大大增强德育对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同时,网络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实现双向交流,及时获得咨询信息,及时反馈意见,从而提高德育效率。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造就时代有用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和学生在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上处于对等位置。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尊重学生平等的人格,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看待和观察周围的世界。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下,正确运用网络信息,既做网络文化的使用者,又做网络文化的建设者,增强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培养优良品德,成为时代新型人才。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