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从学生“进门”说开去
作者:梁庆定
学校里的教室门、办公室门随处可见,我想其主要功效应是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学生在校期间,它的沟通作用应大于阻断作用。但我发现学生进门却并不简单。君不见学生进门时要大声喊“报告”,并同时单手曲肘向上行礼。
不知当年孔老夫子是如何让学生进门的,也不知我们为何要把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人进门方式硬生生搬进我们的校园。面对这样的进门方式,不必说国外的学生、学者感到费解,也不必说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颇有微词,单说教师们对“报告”声的充耳不闻,就足以透出这种进门方式的一丝丝悲凉。
那是一节迎接“江苏省示范初中”检查验收的展示课,我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十几个听课的教师也陆续走进了教室,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时我突然发现第一组最后一排的一个女同学还未来。不一会儿,上课铃响了,我开始上课了,大概过了几分钟,正当我激情飞扬时,突然发现那名女同学在后门旁犹豫了一下,然后又快步走向前门,随即很不安地叫了声“报告”,并举手行礼。我点头示意她进来,但糟糕的是,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坐有五名老师,她要回到座位,还需五个教师为她让路。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课堂显得有些“乱”了……
那节公开课虽已过去,但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我后来了解到,那名女孩当天生病了,由于到校医务室看病才迟到了。一个生病的孩子带病坚持上课,我能说些什么呢?想到她在后门旁犹豫的身影,也能猜想到孩子进门时的困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进门的方式吗?
既然“报告”声会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何不让学生安静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呢?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搅乱课堂的。如果课后交流,了解情况,也许更有利于加深师生情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孩子从3岁开始上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将在学校里度过近20年的校园生活。20年来每次进入课堂、办公室都要喊着报告、举着手行礼,真不知以后工作后,该如何进入另一扇“门”。好在我们的学生自己早就开始有意无意地适应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更多的时候是先敲门再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