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复读生心理症候群的应对

作者:宋曙光




  高考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尽,考生中有“拼杀”的胜利者,跨入了大学的校门,也必然有一批战场“失利者”,要面临着再次的人生选择。这是一批为数不少的高考落榜生。
  笔者连续带了四年高考复读班,强烈地感到,在复读的一年中,除去知识性的智力因素外,如何把握好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及时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症候群,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动荡彷徨期
  
  发生时间:
  从高考落榜到决定复读,大体出现在7月初到8月底。
  临床症状及危害:
  借用哈姆雷特在面对弑君的叔父时的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许多学生拿到一个不理想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或者没有收到通知书,就会发出与王子同样的感慨:“复读,还是不复读,这是个问题!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这种心理动荡严重影响学生复读前期的心态及效果,会出现“人在教室,心不知在哪”的情况。而这种不在状态又反过来影响自己的复读决定。
  
  心理原因探究:
  1.严重缺乏学习自信心
  主要是因为高考失利而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心理或自卑情结。复读生都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当看到昔日不如自己优秀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一个个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奔走相告时,失败感、自卑感油然而生,而且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他们还会把考试失败的影响泛化到生活中去,一旦遭遇到挫折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不能摆脱这种心灵上的阴影,对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复习效率是很不利的。
  2.过高预估了复读的压力
  普遍表现在几乎所有的复读生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明年考得不如今年怎么办?复读一年太累了,压力太大了,我能受得了吗?其实这些都是高考失利造成的心理后遗症,复读生从不看自己的有利因素,相反把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扛在自己的肩膀上,甚至无限地夸大这些不利因素,并信以为真,造成恶性循环!拿自己假设的不利理由说服自己,就会觉得自己越想越有理,越想越正确!
  3.错误理解了来年的高考政策
  每年都会有各种关于第二年高考的各种小道消息和传言。诸如:复读生明年录取要高30分了,明年高考人数增多了,国家又有什么新政策了等等。对这些小道消息,很多复读生不加分辨地信以为真,从而影响自己的决定。
  
  应对策略及方法:
  1.恢复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成功完成工作、任务的自信程度。它受个体过去行为结果和成败经验的影响。复读生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考试上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其实,绝大部分复读生成绩都会有所提高,提高四五十分都是很正常的幅度,少数的甚至超过一百分。原因很简单,一道最简单的数学运算3+1>3。学生经过一年时间复读,无论知识储备,还是考试经验都要远远多于原来高中三年所学。尤其重要的是,曾经参加过一次高考的经历和体验是应届学生无法比的,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2.正确看待复读压力
  只要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不会没有压力,曾经经历的“高三”与即将要经历的“高四”,没什么不同。高三虽然苦过累过,不也过来了吗,“高四”同样是一年,不长也不短。只要自己有目标,有追求,就不会轻松,但绝不是人间的“炼狱”。即或你认为是“炼狱”,这不恰恰是你涅槃的重生之所吗?
  3.正确理解高考政策
  国家高考政策对复读生只有在报考军校时有限制,军校只允许应届生报考,其他所谓加分都是无稽之谈!另外,关于考生人数也要辩证地看,其实每个人参加高考不是与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考生在竞争。这是个误解。因为学习基础高于你的不与你竞争,成绩不如你的竞争不过你。你只与同一水平线上的考生竞争。
  
  心理怀疑焦虑期
  
  发生时间:
  大体出现在11月末到12月,元旦期间尤其突出。
  
  临床症状及危害:
  借用《我爱我家》的一句歌词“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对复读生来说“复读,是一个坚持的诺言,平凡的学习要用一年学完”。经过一段时间的复读,学生逐渐适应了复读的环境,面对着似曾相识的学科知识,周而复始的学习状态,感到自己的学习状态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学习成绩没达到理想的水平,从而对自己复读的决定产生了怀疑,出现心理的焦虑苦闷和情绪的波动。经常波动的消极的情绪情感容易使人心境压抑、焦虑,注意力分散,不利于学习和考试。同时由于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还会使他们产生关于自己的消极评价。这势必对以坚持为主的平日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心理原因探究:
  有些学生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学习实力。主观认为只要我复读,我一定如何如何,当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会产生焦躁情绪。在这种焦躁情绪的影响下,更要在每次的学习或考试中证明自己,而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恰恰不利于实力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从而进入一个“怪圈”。越想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复读决定是正确的,越是每次都失望,几次之后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复读决定。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到这个地步没有再次选择的机会了。加之节假日昔日同学带来大学的种种信息,心理自然不自然地就会想:如果我不复读……我在大学……诸多联想和假设。
  
  应对策略及方法:
  1.正确定位角色
  要让复读生明白:复读生就是一个今年普普通通的高考学生,你有你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你有会的也有不懂的,考试有发挥正常也有发挥失常,你并不特殊,凡是曾经在高中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依然可能在复读的时候出现。这样对出现的问题就会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就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会涉及到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情上。
  2.正确理解理想状态
  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理想状态不是经常会出现,也不应该经常出现。经常出现的,你就不会认为是理想状态了。有时候甚至要拒绝理想状态,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在非理想状态下坚持下来,将来高考,即或是发挥不理想我们依然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发挥理想了,那结果……
  最后对于别人对大学的描绘和自己的憧憬,很简单,告诉自己明年我的大学更精彩!北京第二次申奥才成功,国人依然激动,高举“我们赢了”的标语。你美丽的大学生活不会因为晚一年就失去,只会更精彩!
  
  心理困难高原期
  
  发生时间:
  大体出现第二年4月末到5月,填报志愿期间尤其突出。
  
  临床症状及危害: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而四五月这一期间本来是高考冲刺阶段,但有些复读生却出现异于应届生的表现,不是重视知识的梳理和高考前的备战,而是出现了对高考的迷茫,对学习的木然,似乎很着急,又似乎无所谓,好像不是自己在参加高考。学习质量明显下降,甚至无心学习,出现吸烟、喝酒、上网的现象。尤其在高考志愿的填写期间,投放过多的精力,学习中断一周甚至几周,这是高考前极其可怕的情形。严重的会导致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心理原因探究:
  其主要原因在于,经过近一年的复习,学生的体力、脑力、精力已经消耗得所剩无几,尤其是复读生,连续两年的高考有些超负荷,出现了学习的“高原区”和“缺氧”现象。他们知道这段时间对于自己这一年甚至一生的意义,但又出现了自己不希望的“心不在焉”的现象,所以出现了苦闷、懈怠甚至不合常理的叛逆现象。若报考志愿时又发现自己现在的成绩和理想学校有差距,此类现象更会加剧。
  
  应对策略及方法:
  1.坚持
  告诉学生“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就是胜利”。这种坚持不一定是坚持学多少,而是一种状态上的坚持,一种心态上的坚持。咬咬牙,一定要把这一个月拿下来。就如同“长征”,没有一个红军战士事先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但就是一步步走完了这伟大的征程。坚持到六月七日就是成功。哪怕这一个多月一点新知识都没学,你前十个月的知识增长也足够你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2.正确对待志愿
  当成绩到了本科线,困惑在报哪个重点大学;当实力达到重点线,焦点又在名牌大学上,这是人的普遍心理状态。另外实际上所有平时的考试难度都稍高于高考,所以高考成绩一般也高于你平时的考试成绩。
  作为高考复读生,一定要淡化“复读情结”。不妨换个思路,以往十二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才换来一次高考机会,而这一次用一年搏一次高考机会,来实现理想、改变人生,无论怎么样都是“只赚不赔”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