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班级工作从管到理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作者:夏心军
一、“管”住学生:传统学生工作的基本追求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教育权力加以控制,学校的教育功能或者说管理者的教育作用只是被肤浅地维持着。
这种学生工作范式有几个基本假设:其一,管理者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控制能力;其二,相信学生对管理者的教育意图能充分理解,对其教育指令完全服从;其三,学生家长对学校学生工作有百分百的配合;其四,建构全面而系统的学生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这种学生工作的基础就是对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权力因素的依赖,学生对管理者的教育依赖是非常强烈的。
注重“管”,就是在学生工作中强化制约机制,要求学生遵循集体生活规则,使得学生在强大的纪律和惩罚面前,不得不唯命是从。管理者仅仅依赖于“控制”,学生工作线路是单向的,管理机制过于僵化、军事化,很少关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师生关系传承于“师道尊严”。
如果我们真能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学生工作的实质,并经过我们的长期教育实践而成为大家认同的学生工作范式,那是求之不得的。但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无法保证管理者所有工作的正确性和正当性,仅仅依赖于管理者的“警察式”的管,使得学生的一言一行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学生根本无创新和独立尊严可言,势必会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甚至会出现阳奉阴违的不正常学风,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二、“管”学生所引发的教育问题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在接受群体风气和意向的影响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以能动的反作用来影响群体。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管理却一直崇尚控制的有效性,这对学生工作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学生工作过于师本位
由于管理者的控制方略的奏效,使得管理者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优势,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总是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功”教育,却不能正确反思自己教育思想的滞后性。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学生被“驯化”的程度,使得学生工作缺乏弹性,过于程式化,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活动性,这对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2.学生追求缺乏个性
通常我们强调学生工作主要指班风建议,而实践标准往往依据学校的发展实际需要和管理者的工作意愿而定,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有一种条文化和成人化倾向,这必然导致学生工作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而距离的弥补总是建立在管理者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自己的教育认识基础之上。如果缺乏必要的人文基础,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知如何适应管理者的教育要求,唯有将管理者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并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班集体荣誉保持一致,为维护集体利益而最终舍弃自己的学习要求和欲望。
3.师生关系趋于功利
学生为了迎合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去讨好老师,总是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但这些举措却是在非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一种势利行为:老师总是强调每一位学生作为学校个体,听话的学生则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甚至将听话的学生作为好学生的代名词,老师的喜好成为好学生的标准。由于学生个体受学校的群体意向和风气的影响较大,受到学校机构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期望的影响比较深,每一个学生个体实质上成为班集体的消极的、被动的追随者,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公平的。
三、“理”即倡导“和谐”,体现人文关怀
“理”即理顺和建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疏通学生工作中的阻碍,“理”即“和谐”,即建立融洽、民主、双赢的师生关系,积极寻求师生之间的交融点,倡导一种人文关怀,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注重“理”的范式,有几个基本假设:其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和个性化的思维;其二,管理者对班上每一个学生做了大量的教育调查并进行了科学的教育分析;其三,学生都十分热爱和关心班集体,对管理者的工作充满了理解、信任和支持;其四,管理者的工作魅力无限,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些假设是管理者从事“理”的基本条件。
管理者的“理”主要依赖于他对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本化教育的范式。用非制度化的教育思维进入到活泼、个性化的生活世界,用理性的思维去体悟、把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事件,以个性化为根基,创造性地拓展学生工作的问题领域和活动空间,使得师生形成必要的教育同构性,并因此使学生工作充满活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工作中必须把学生还原成真实、完整的人,而非单向的被管理者,教育者用自己的教育理性和良知去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管理者没有资格给他人立下普遍原则,给学生的未来下结论,工作不实施“警察”式的看管,而是富有人性化的关怀和感化,增强其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启发性和教育思考的张力。
管理者注重于“理”,这对校风、学风建设,推进学校民主化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实现自主教育的难得契机。在学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自主控制教育过程中的若干自变量,产生预期的教育成绩、管理效果。管理者注重于“理”,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意图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进行有效的传递,使师生之间达成共识,确保交流渠道的畅通,并将学校意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学校教育管理中,实现学生自控式管理。管理者注重于“理”,优化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内在机制,发挥了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在学生工作的运作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管理主体,在管理者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了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付诸于实施,能够自主地驾驭自己的学习生活,自主检查并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实现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
“理”倡导对学生的尊重,是一种源于对自我职责、使命深刻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和信念。管理者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性化的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品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合理利用个体所拥有的资源,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自由自律”的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