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简单转变背后的不简单

作者:徐孟军




  早自习时,高二年级办公室里立着三个学生,因为昨天在英语课上看漫画书被班主任“请”来谈话。其中一个男生的母亲也在场,几个回合下来,办公室里硝烟弥漫。一个男生大声地叫道:“我不念书了!”正在例行检查的我正撞到“枪口”上,如何使他们立即结束“抬杠”成为了当务之急。大吼一声,或者直接插话,这样直接干预可能会使他们停止,但是效果肯定不佳。这里要兼顾三方的利益以及面子问题,决不能顾此失彼。
  我微笑着对那个男生说:“你叫什么名字啊?”他说:“我叫晓超。”“那你的胸卡呢?”他说在裤袋里,立即拿了出来想戴上。我说:“这个胸卡我帮你戴上。”他看我语气坚决,又对他微笑着,才不好意思地递给了我。我想把这当作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所以有意放慢了速度。戴好了,我看着晓超拍了几下他的肩膀。停顿几秒钟后我问他:“你知道为什么要戴胸卡吗?”“知道,我是学生。”“好,但是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略加思索后他说不知道。“好,我想跟你说说。胸卡它能告诉你哪些事好做,哪些事不好做。因为你带着胸卡,人家都知道你,在你的内心会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是不是?”“是。”接着我话锋一转,“我刚才给你戴胸卡,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你变得心平气和了,是不是?”“是这样的。”说实在话,这时说学生心平气和,确实是抬高他了,略为平静可能更贴切。但是这样一说,实际上给了他…个信息:后面你决不能“抬杠”,决不能当着大家的面发火了。很显然,这个“喷火”的袋子被我扎住了。
  接着我说:“我很清楚你现在心中的想法,要说你对上课的时候看漫画书这件事是好是坏也分不清,这纯粹是胡说。你也知道这是错误的。只不过在这以前是在掩饰自己而已。你今天的事情老师要不要管呢?要!老师发现了你身上的问题,找你谈话,并不是说今后对你弃之不管了,恰恰相反,老师是在为你负起更大的责任来帮助你、扶持你、提携你。你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我想你应该非常清楚后面该怎么做了。”晓超点头同意,走至老师处,来了一个立正,然后诚恳地说:“老师,今天我错了……”我说,“很不容易啊!说实在的,我也被你感动了!可能长到这么大,你这是第一次向老师向他人道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意外收获啊!”
  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由原来的叫嚣“不念书了”到认错,由原来的不合作到合作,这是一个心理行为的巨大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仅仅靠我简单的几个动作、几句话?或者说,靠推己及人的温暖话语?靠符合学生心理的教育行为?靠诚心?靠人格力量?我想这些因素应该都在起着作用。
  把问题学生推到悬崖边还是拉回身旁,这里既有基本教育理念、指导思想的问题,也有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有掌控、化解疑难杂症的教育艺术的问题!
  
  第一,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或者几条适合于某个学生的具体的方法。要真正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决不能随心所欲,不经思考就随意去做,必须要找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突破口找准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就很容易实现教育的日的。反之,突破口没有找准找对,就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局面,还会使问题复杂化,使教师和学生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以胸卡为道具作为化解问题的突破口,给学生佩戴胸卡,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走下与老师和母亲激烈争吵的“台阶”,为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了“台阶”,学生原有的心理紧张感消除了,后面的事情就容易按照教师设计的路径进行了,所以后来再没有出现剧烈冲突的场面。学生配合度高,态度友善,教育效果就比较显著。
  教师必须“用心”积极去寻找突破口。这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经常思考,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经常实践,到一定的时候,你就会掌握许多选择突破口的办法。
  
  第二,不要随意地把学生与教师对立起来。老师扮演的角色绝不是“猫”,专门去捉拿老鼠,而是一位指导者、“点化者”,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人。因此,老师决不能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碰到“嫩”一点的,可能会被你的架势所“吓”坏,完全朝着你这边“倒”,从而顺畅地解决问题。碰到火头“老”一点的,是否能唬得住就难说了。不要以为真理在握,别人就一定要听你的。还要找到切入点、突破口和共同语言,还得有一个能让对方接受的语气语调才行。要让他感觉到你是真心帮助他,而不是在压制他,从而逐步感化他。首先把“气”理顺了,再在此基础上做工作,才会使他的思想观点逐步向你靠拢,从而达到师生思想观点的一致,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
  在前面的案例中,学生跟教师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顶牛了,家长来了后,也没说几句话,又顶上了。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定位肯定有误,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在英语课上看漫画书一事本身不是一件什么大事,教师只要略作引导,学生马上就会认错改正。但是,后来发展到学生都不想念书了,这是何等差劲的结局?教师确实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身的角色定位了。
  把学生与你对立起来,无异于把学生推到孤立无援的悬崖边。这时,他就极容易走向极端,所以学生的“厌学”、“逃学”、“不学”有的可能就是教师没有做好其思想工作而导致的。这绝不是耸人听闻,静思一下,出现这样的后果教师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看来,多学点心理学,多掌握点问题学生犯错后的心理,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切忌简单化。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他改变自己,放弃自己业已形成的观点,工作就必须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去。心病还需心药治,你不用“心”去想,去做,而想用一种简单化的办法来包治一切问题,这是十分幼稚可笑的。
  做好学生工作,要注意到四“宜”:
  宜实 多问多查多掌握实情,多注意“倾听”学生本人的自述,不带“有色眼镜”心平气和地倾听。
  宜细 要从小处着手,要统筹安排,由浅入深,旁敲侧击,步步为营。
  宜诚 不是压制,而是帮助。既然是帮助,就要诚心诚意,而且要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你的那份诚意。可以用现实的、既往的他人的事例来做旁证;也可用自己滚烫的直抵学生心灵的语言进行渲染。
  宜信 信任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信任学生就是对他的一种有力的支持。相信他的陈述,相信他会改变,不随意否定他的话语,要用“导”的方式,让他自己去否定自己(这当然需要相当高超的谈话技艺和水平,但我觉得,宁信其有,宁信其真,要比相反的效果来得好),从而使他改变、妥协、退步。话要让他自己说,教师只是“导”,“导而弗牵”。教师只是“点”,但决不“点破”,要让他自己去“悟”,去体会,去体验,去修正。这恐怕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最高境界。
  
  第四,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如此,千万不要希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一步步走,一点点来,要有阶段性,每一次谈话、做工作要有小目标,具体些,可操作性强一些。然后逐步取得一个个阶段性的胜利,最后才会取得战略性成果。
  在前面的案例中,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心太急了。了解到学生上英语课时看漫画书一事后,教师并没有好好思考该如何进行谈话,而是马上就叫出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抵赖,教师就搜书包,这样反而使教师陷入被动局面。无奈,搬出救兵,请家长来校。家长一听,火冒三丈,直骂儿子目中无人,毫无纪律观念。学生受到两面夹击,就大声说出“不念书了”来捍卫自己所谓的“尊严”,出现了一团糟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就出在心急上,希望问题一下子就能解决。俗话说得好,急火攻心,由于心急乱了方寸,一招错,招招错,故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果心中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首先要调查,情况是否属实,是经常的还是偶尔为之的,看的是什么类型的书?其次作判断,属于什么性质再次作处理,要思考怎样做工作有效果,如何分步实施?如果出现什么新情况该怎样调整策略和措施等。最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集中精力搞好当前的学习,促进学生各门学科的发展。当然有把握立即就能把事情处理好这是最好不过了,但是许多事情并不令人如愿,所以,我还要提醒一下: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再来;一下子解决不了,后面再来。千万不要急,要相信自己能做好工作。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