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让座

作者:刘江波




  一、引言
  
  在学校教育中,有很多转瞬即逝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我们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一切活动中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内化其道德行为。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教育学生,不仅能使学生懂得“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的道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道德细节体验中成长。
  
  二、背景
  
  这次主题班会所讨论的事例是我刚刚亲身经历的。班会之前,我曾经对是否召开、如何召开此次班会反复斟酌:
  1.对“不让座”或“没让座”要不要进行教育?
  现在,校车上不给老师、公交车上不给残孕老幼让座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针对此现象进行教育,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而且,据我当时的直觉,这些学生并不是故意“不让座”,而是根本就没意识到要给老师让座。如果以此为据进行主题教育,会不会让学生觉得小题大做?
  2.作为当事人的班主任,面对处于心理叛逆期的中学生,采用何种方式才能避免学生把纠错性的教育误解为报复性的教训?
  3.如何抓住机遇,以此为契机对广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如何设法了解当事人(学生)当时的真实心理状态?
  经过反复权衡,我最终还是决定对学生进行一次道德行为教育,并精心设计了以下的这节主题班会。为了尽量客观地展示情景,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我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方式。
  
  三、过程
  
  1.创设情景
  一位老师登上一辆公交车,刚要落座,却发现随后上车的老大爷没有座位,于是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他。这时,车上有人打招呼:“老师好!”原来是本班的两位女生并排坐在一起,于是微笑着打了招呼。一路上师生交谈甚欢,但两位学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始终就是没有站起来给老师让座。渐渐的,车上的乘客开始用诧异的目光盯着两个学生交头接耳。这时,老师到站了,主动为两位学生付了车钱,学生也很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2.设计问题
  针对上述案例,我从三个角度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学生没有给老师让座,老师会怎样想?
  (2)学生没有给老师让座,她们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没有给老师让座,如果你是同车乘客,你会怎样看?
  
  3.分组讨论并发言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发言如下:
  (1)老师做得很好,起到了表率作用,但学生的表现太令老师失望了。
  (2)老师肯定感觉心里不舒服,在那么多乘客面前没面子,尴尬!
  (3)也许老师已经司空见惯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恰当!(调侃)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发言如下:
  (1)也许学生看到老师给别人让座了,就认为老师肯定不喜欢坐。
  (2)可能是学生和老师聊得太投机了,忘了给让座。
  (3)这两个学生可能误认为给老师让座是一件没面子的事!
  (4)有的学生很自私,她们可能会认为“为什么非要给老师让座”!
  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发言如下:
  (1)现在的学生素质真差,看到老师也不让座!
  (2)老师在那儿站着,学生还真能坐得住,现在的学生真自私!
  (3)现在的老师真难当,你看现在的学生多不懂事啊!
  
  4.班主任总结
  大家的发言很好,分析得在情在理。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一举一动不可能不顾及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礼仪恭谦让,尊敬师长、爱护妇幼历来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题中之意。正如大家所言,“让座”的问题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如果我们关注的只是座位的归属,即谁站着谁坐着的问题,就是小问题;而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向老师“让”了座的问题,那就是个大问题。说到底“让座”之美并不在于“座(坐)”而在于“让”。一个“让”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梁启超有句名言:“少年文明则国文明”,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一道理!
  
  5.巩固与拓展
  班会后,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在家时,我们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吗?做与不做对父母各意味着什么?
  (2)每天出门时,面对朝夕相处的父母,我们是否会很有礼貌地说声“爸妈,再见!”?说与不说有什么不同?
  (3)在外旅行时,我们是选择自己背行李还是留给父母背,两者有什么区别?
  
  四、效果反馈
  
  主题班会后,这两名学生主动找到了我,师生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她们说,当时本来是想给班主任让座的,但看到班主任还给别人让座,就以为老师快到站了,不需要坐了,也就犹豫着没存让座。她们表示,经过这次主题班会,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在这个“让与不让”的小事情背后所蕴含的大道理,并一再对老师没有点名批评她们,暗中指点她们如何做人表示感激。
  一场由“让座”所引发的讨论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五、感受与反思
  
  现在的学生见到老师不问好,甚至装作不认识;在校车上不让座,甚至自己想让座还担心别人笑话的事情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了。如何引导青少年知荣辱,明是非,分善恶,已经成为当前最为迫切、刻不容缓的德育课题。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抓住一切教育机会,选择恰当的、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形式,通过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小善不扬,大善难至”的道理,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与修养,而且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还直接影响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只有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主题班会的开展是极其必要而且成功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作为教育者,尤其是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班主任,必须在工作中敏于事、慎于言、成于导。只有这样,教育者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在道德细节体验中真正获得发展。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