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三杯茶

作者:方海东




  路过教室,看到卓在睡觉,我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拍了拍他。这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很多不好的小习惯积累成大习惯,就成了现在这样子。
  我拿了个杯子,放了点茶叶,转身对他说:“这茶叶不错,是铁观音。”然后泡了一杯热茶,端到他面前,“我知道,这段时间你还是比较累,可能也是开学不适应了,所以上课还是想睡。这样吧,老师给你泡一杯茶,喝了提提神,可不要睡觉了。”
  他的脸“唰”地红了,然后推辞着:“老师不用,老师不用。”我笑着把茶递给了他。
  第二节是我的课,我的激情澎湃总算让他打起精神,没有睡觉。但是下课的时候,他还是趴在桌子上,看起来有点累,更有点像习惯。我踱到他的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睁开自己睡意惺忪的双眼看着我。“我给你换点热的吧。”我把残茶端起来走出教室,把凉茶倒了,添上一点热水,回到教室,把茶递给他:“别睡了啊,提提神。”然后微笑着离开了。
  给别的班上完第三节课后,我回到了教室。这是自习课,卓坐在第一排,还是趴在位置上睡得很香,下课铃声似乎也没有影响他的美梦。那杯被我换过第二次的茶,看样子已经凉了,恍若我的心情。
  我伸手端过泡了两回的茶,他也被身边的同学摇醒了。我微笑的看着他说:“看来,我要为你泡第三次茶了,待遇很高噢,老师可是从来都没有那样做过的啊,哈哈。”然后我转身就往办公室走,他紧紧地跟了出来。
  “老师,不要了,真的不要了,这样很不好意思,我自己来吧。真的不好意思啊。”他似乎有点语无伦次了,我知道那是他真的不好意思了。但是我还是拿着茶杯,为他泡上第三次茶水。他双手接过,眼里却有着和前两次不同的眼神,严肃了许多。
  后来,我在博客上发现了他给我的留言:
  批评——习惯了。从小就开始了!
  我可能是老师眼中的顽固分子,典型的屡教不改的学生了。大骂、讽刺都习惯了!而今天很不习惯!
  本以为你叫我过去是叫我不要睡觉的,然后思想教育一番的,没想到你给我倒茶!我很惊奇也很郁闷因为你是第一个为我倒茶的老师。谢谢!之后还为我换了3次水——过一(意)不去啊!明天打死不睡觉了!以后也一样(需要时间保持)。
  我将他的留言细细读了三次,一丝快乐从心中涌出,还有带着感动。有人问我,“你在实施教育手段的时候,是否想过在第几杯茶时能达到效果?”我的回答是:“没有,我根本没有功利地去想要为他倒几杯茶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我只是想用一杯茶让他提神,从而能够十分精神地上课,那就够了。只是后来发生的比我想象的要好!”他们问:“那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了?如果不能达到教育效果,那茶岂不是白倒了?”我突然感觉恐惧:“难道倒一杯茶给孩子,就是白倒?”
  我不准备再大谈爱心之类,因为我认为爱心不是一个老师的标志,而是一个老师应有的最基本的素质。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把这当作自己预先的教育手段,我们作为老师能够坚持到第几杯?
  很多时候,我们在倒完第一杯没有看到效果后,便会这样说:“你看,我都为你倒茶了,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是这样的呢?你真让我失望!”或许在第二杯的时候,还会有老师这样说:“我可是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的,你看看,赶快把自己的不足改正了吧……”
  直接把自己的行动和效果功利的结合在一起,孩子怎么会不望而却步?不要说孩子,大人也是害怕的。
  当然也有人会问:“如果他没有怎么改变,你准备怎么做?”
  “怎么做,我还是不清楚,我总是和他多多交流的。但是倒茶,只要他需要,只要他喜欢,我就会帮忙的。因为这仅仅是倒茶而已啊。”说这句话的同时,我脑海里忽然出现一句自己强调过的话:“教育,到了终端,就是耐心了。”
  难道不是吗?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