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培养隐性习惯

作者:翟运胜




  一个人能否坚持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的学习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从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把习惯分为显性习惯与隐性习惯。像早起刷牙,先做完事再玩耍等是显性习惯,思维方式的习惯、自我反思的习惯、信息处理的习惯等是隐性习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时,多是在孩子的显性习惯上下功夫,却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隐性习惯。这些习惯虽是隐性存在的,却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养成的隐性习惯一般有以下几种:
  
  1.自我反思的习惯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自觉反思习惯,这种习惯就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器,使一个人始终充满热情。这种习惯还会成为一个灵活的方向盘,不断地矫正一个人的人生方向,从而快速地促进人的发展成长。经过多年的反思与实干,一个人想不成功都难。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每日三问”,也就是要着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觉反思的习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等坚持记录下来,坚持写日记的过程是一个人自觉反思习惯的形成过程。可是又有多少教师与家长自己能坚持下来并成为一种习惯呢?虽然教师也布置孩子写日记,但这种日记在孩子心目中只是一种硬性作业,再加之教师没有科学地指导,孩子在日记里记录的是假话、套话、空话。孩子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视而不见,不知道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不知道每日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知道今日之鉴乃是明日之师,不知道如何去调整明日的行为。如果家长与教师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又怎能使写日记真正成为孩子的一种自我反思行为呢?
  
  2.信息搜集与处理的习惯
  孩子在面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色媒体上纷至沓来的信息时,要能辨别真伪,有选择地吸收、搜集、利用。这种能力与习惯正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素质。不少青少年在网络里迷失了自我,不能有效地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在浩渺的信息海洋里不知所措,患了信息迷失症。家长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辨别信息的优劣真假,有条理地利用信息,批判性地接纳信息,形成这种习惯的孩子就不会被浩如烟海的信息迷乱眼睛。
  
  3.辩证乐观的思维习惯
  有的人喜欢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有的人喜欢从结果出发思考问题。有的人倾向于从单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有的人却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的人偏激地看待问题,有的人辩证地看待问题。有的人乐观地看待问题,有的人悲观地看待问题。这都是人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做事风格与人生发展。2006年7月,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小学的一名13岁女生晓宁,由于在参加当地一热点民办初中的择校考试中发挥失常,加上家里的经济困难,父母无力筹足近2万元的费用,一向好强、不服输的晓宁在写下遗书后,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虽然日益盛行的“择校风”是导致这起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无庸讳言,这个孩子偏激悲观地看待问题的方式、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她轻生的重要原因。家长与教师应意识到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人生发展与生活的幸福指数。
  
  4.小事为大事让步的习惯
  很多学生(包括成年人)由于慵懒等原因,总会把今天能做的事情、今天该完成的事情向后推,总让大事为小事让路,先看电视、上网、聊天,玩累了腻了,才会想起作业与任务。养成了这种坏习惯,怎能不误大事,影响发展呢?业成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养成小事永远为大事让路的良好习惯以后,才不会出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5.做好计划立刻行动的习惯
  很多孩子的目标非常远大,可就是不善于制定计划,即使制定了计划,也是一等再等,一拖再拖,逃避计划,空想未来。有了计划,有了想法,只有立即付诸行动,才会有收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养成了这种做好计划立即行动的习惯,在人生道路上,孩子们才会时时处于主动发展的位置。
  此外,还有脚踏实地的习惯、精益求精的习惯、集中精力的习惯、有条不紊的习惯、遇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等,这些隐性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啊。但是教师与家长平时却很少对孩子们在这方面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很多情况下,不少孩子表现不理想主要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这些隐性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隐性习惯的培养要抓住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例如抓住7岁、13岁、18岁等这些孩子心理生理发生质变的时期,加大隐性习惯培养的力度。隐性习惯的培养建立在显性习惯上,隐性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靠说教,而是艺术地通过讲故事、谈心、读书、参加活动等形式使孩子知道如何操作,愿意主动坚持,会创造性地应用。良好的隐性习惯最终会极大地提升孩子们的生命质量。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