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请把孩子当孩子

作者:李镇西 唐 燕




  李:唐老师,最近到你班上听课,看到你和学生那么融洽,感觉你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唐:我现在对学生的心态比较从容,这是真的。但要说我有“天然的亲和力”,李老师没说对。你不知道,四年前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可没有这样的亲和力。
  李:哦,是吗?是不是当初你不喜欢做班主任?
  唐:不是的,我当初选择做班主任并非被逼无奈,而是由于自己内心的渴望。大学刚毕业那会觉得自己就是一座火山,小小的身体里积蓄了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热情,蓄势待发。头脑中整天盘算着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如何转化差生的行为习惯,如何把一个班级培养为优秀班级……总之,头脑中的规划美好得足以让我从梦中笑着醒来。我坚定一个信念:爱,可以融化一切坚冰!我坚信前面一片灿烂光明!
  李:和我当年完全一样。当时我也满怀理想,一腔热情,连梦中都在和学生谈心。呵呵!
  唐:是呀,现在看来当初我太天真了。
  李: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唐:带着高昂的情绪和坚定的信心,我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班主任工作中。这是我教师生涯中的第一批学生,是我的“处女作”,我急切希望他们的身上能够深深打上我的烙印。因此我对他们的要求极为严格,从晨练到晚自习,从课前准备到家庭作业,从吃饭到穿衣,事无巨细,对学生的规范细致得需要用放大镜来查阅。我以为有了这么严格的制度作保证,一个规范的、自治的班集体就建立起来了。
  李:你把教育想得简单了些,也急躁了些。
  唐:是呀!年轻人,特别是刚刚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家庭中的新成员,对成功的渴望应该比其他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来得更强烈,这种特质在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态把自己折磨得太累。每一次流动红旗的评比、学校大大小小的比赛、每一个月的月考……都足以让我心跳加速,担惊受怕。所以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无论大小,我采取的政策一贯都是“批判、打压”,如果我屡次强调而学生还屡次违反,我更是怒不可遏,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呼小叫,因此有学生把我形容成全身羽毛竖起的“斗鸡”,见我有如老鼠见猫,甚至我善意的关怀、偶尔的温柔也被定名为“黄鼠狼给鸡拜年”,而我自己更是在一次次地强化着这一印象。
  李:本来是一腔热情,却换来了“黄鼠狼”的印象,有点冤呐!
  唐:记得刚带初一新生的时候,班上的男生太调皮,在打打跳跳之中班级的公物经常遭到损坏,一个星期内垃圾桶破了、门锁换了、黑板擦烂了……为此我曾在班上火冒三丈,给孩子们强调了又强调。一天下午,班长急匆匆地跑来报告我,班上男生居然把门弄掉了!!!这一消息对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我重重地扔掉手中的笔,大步跨进教室。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教室的后门一边已经着地,另一边仅靠一颗螺丝钉松松散散地靠在门框上,孩子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现在装得这么楚楚可怜,刚才干什么去了?”看着残破的门,我的愤怒已经到达了极点,为了发泄我心中的怒气,我手一伸重重地将门一摔,只听得“轰”一声巨响,门结结实实地躺在了地上,完完全全瘫痪掉了。响声把孩子们惊得大叫,也着实把我自己吓着了,当修理门的师傅开玩笑地说“你们班还真有战斗力”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学生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
  李:恕我直言,这都是你急功近利的结果。有人说过,教育是农业。意思是说,教育孩子就像种庄稼,得顺应庄稼的生长规律,慢慢来。别指望今天播种明天就收获,急功近利肯定是不行的。
  唐:是的。现在想来这是一个教训。急功近利,使我对学生的错误无法容忍,但这仿佛是一个恶性循环,我对学生的要求越严格,学生给我的结果越糟糕。我的教育激情在学生一次次的打击下消失殆尽。
  李:从满腔激情,到激情殆尽,你的这一心理变化应该说在青年教师中有一定代表性。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只是没你严重罢了。我认为你前期准备(这里主要指心理上的准备)不足,对教育的艰巨性、反复性没有充分的估计,再加上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你成天生活在焦虑之中。当然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的修养、生活工作的压力等等。
  唐:在沮丧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反思着自己,我不甘就这样败下阵来。毕竟我心中还有着理想。我在思考的同时,读了一些教育著作,从其他优秀教师身上汲取精神养料。我慢慢明白了,一个教师没有亲和力便没有了教师的生命力,没有健康的心态便培养不出健康的学生。
  李:说得太好了!“一个教师没有亲和力便没有了教师的生命力,没有健康的心态便培养不出健康的学生。”
  唐:当我意识到我的心态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工作,影响到我与学生的关系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得不改变了,既然我无力改变现实,那么我只能改变我自己来适应现实。在以后的工作里我一直在尝试着,希望能找到调整自己平和心态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李:很好,你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了,行动上自然会有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我理解就是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
  唐:你说“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真是太好了!我首先以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的“创造”——哪怕是破坏性地“创造”,这样的老师,必然是学生信任的、喜爱的老师。我认识到,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他的内心都有着获得他人认可的强烈愿望,尤其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因此他们的行为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其出发点往往是好的,只是很多孩子要么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要么因为玩性太重,经常弄巧成拙,把好事变成了坏事。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如果老师只重结果,不分情况就一顿训斥,那么往往会让学生觉得委屈而“痛失民心”。
  李:是对,对孩子的缺点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这就是一种对童心的理解。
  唐:另外,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宽容。孩子如果不犯错那还叫孩子吗?有了这样的思维,你会认识到犯错本身就是一个孩子不断成熟的过程,你会在耐心处理完学生的问题后会心一笑,脱口而出:“这孩子,就是顽皮!”
  李:要时时想到我们的学生是孩子,是成长中的孩子,是成长中有个性的孩子,既然如此,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问题是很自然的。这样一想,心态自然平和而从容。
  唐:对!只有教师本身的心态平和了,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并且因为有了端正的心态,处理学生问题时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才能事半功倍。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驻扎在学生心里,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人。
  李:我们的教育,有时候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当大人,因此提出一些不符合孩子心理和特点的要求。于是,孩子做不到,老师烦恼,孩子更反感。
  唐:现在想来,我发觉其实在对待学生的很多问题时,我有些自寻烦恼。比如我规定学生上课不能乱动,四十分钟内都必须坐姿端正。这样的规定也许在一个四十分钟之内还可以做到,那么两个、多个呢?要一个成年人来完成都是十分困难的事,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能达到要求吗?想通了这一点,我就不必再为有些孩子课堂上坐姿不端正而苦恼了。
  李:我很久以前说过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经常想想我们的童年时代,回忆一下我们那时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样我们就能更加理解孩子,宽容孩子。当然,这里的“宽容”显然不是“纵容”,而是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引导他们。
  唐:是的,宽容学生并不等于放纵学生,并不等于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是轻描淡写,而是说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要放松心情,平稳心态,想方设法杜绝急躁,还自己一个健康的心情。
  李:你看,面对同样的孩子,教师的心态调整了,心情也就愉快了。这里的心态,是一颗童心,就是把孩子当孩子。
  唐:实话实说,现在我做班主任,每天同样会遇到许多困难,孩子们同样会时不时给我“惹祸”,但是我态度从容多了,我的内心甚至常常充满了宁静和喜悦。是的,教育是一件“苦差”,但掌握好方法,调整好心态,你也能从苦差中找到“美差”的感觉,甚至是其他“美差”所不能带给你的乐趣。如果现在你对我说:“小唐呀,你当班主任这么久辛苦了,你可以休息休息了,让别人去忙吧!”这时我真的会快乐吗?不,我想我会感到钻心的疼痛,因为其实我舍不得我的阵地,舍不得我的理想,更舍不得我的孩子们。
  李:把孩子当作成人,教师会有许多烦恼;把孩子当作敌人,教师会有许多愤怒;而把孩子当作孩子,教师则会有许多乐趣。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