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读懂孩子De眼泪
作者:严兴梅
作为一个班主任,孩子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扯着我们的心。如果说表情是他们无声的语言,那么,孩子的泪水则常常击中我们的软肋。
泪,是掩饰和宣泄
某些时候,哭并不丢脸,更不是一种罪过。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戴着虚假的面具,刻意掩饰自己的七情六欲,哪怕哭泣只是他对所做错事的一种掩饰,我们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孩子如果被迫丧失了哭的权利,郁积的情感就少了一条重要而合理的宣泄渠道。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孩子是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的。
刚走到楼梯口,就发现本班一位女生坐在那儿拼命地哭,别的学生跑来告状:“颖颖边走边吃零食,我们没收,她就坐在地上哭了……”一股无名火从我心底蹿起,屡屡禁止的事情犯规不算居然还敢坐在地上哭,我强压住怒气,低声斥责道:“你还好意思哭,快进去,别在这儿丢脸了。”谁知她扭着身躯死活不肯,非要赖在地上不可。许多一年级的小朋友纷纷跑来看热闹,她两手紧紧捂住脸哭得越发厉害了。我狠狠地说:“我不管你了,你自个儿呆着吧。”上课铃响了,我不见她的身影,便下楼去找她。看她仍用手挡着脸,我心中明白她是要面子,怕被别人嘲笑或认出来,便缓和了一下语气,悄悄地说:“快,趁现在没人,赶快溜回教室,刚才你一直挡着脸,大家都没看清你,呆会儿下课他们肯定想来好好认认你。”她边抽泣边犹豫着。“你是怕同学们笑你吧?这有什么,哭是很正常的事嘛。谁没哭过?认识了错误哭,同学们会原谅你的。再说还没几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听了我的话,她慢慢地由我牵着走到了教室门口。不知怎么她又悲从中来,满面泪痕。我将她领进办公室:“老师再给你些时间,让你把泪全部流光。”渐渐地她止住了泪,悄悄地踱进了教室。等到下课,笑容又回到了她脸上。
有时想,我们是否给学生自由宣泄情绪的机会太少了。孩子还小,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觉得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以后,哭也是一种有效宣泄情绪或者掩饰内心恐慌的方式。这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可有些教师闻哭色变,生怕学校领导听见后责怪自己,因而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也非得先平息这哭声不可。他们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你再敢哭。”硬生生就把孩子的眼泪给吓回去了。三年级的孩子已初步展露自己的棱角,如果我没给她哭的机会,只是粗暴地呵斥她停止哭泣,就容易让这个个性倔强、爱面子的孩子从心理上与教师对抗,依她的脾气,很有可能会一走了之。但是,如果一味哄着她,顺着她,又会让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在她身上形同虚设。不如给她哭的机会,让她在无人管束的哭中静静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当学生在情绪平息下来后产生了悔意,教师再给她一个台阶。
泪,是武器和逃避
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些孩子:对他们来说,眼泪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不代表着他心中真的有泪,只不过是他在某些外部刺激下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和某种习惯而已。有时眼泪甚至无意中成为这些小调皮逃避责罚的“武器”。
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刚开学没几天就不做作业了。我去问他要,他先慢吞吞地到书包里翻,可翻了老半天也拿不出来。看到我不满地瞪着他,戏剧性的一幕立刻就出现了:只见他眼圈先是慢慢地变红,紧接着眼里就含满了泪花,豆大的泪珠开始“滴答、滴答”地往下掉。看他那样,觉得他特别可怜,到嘴边的责备又咽了回去,语气也变得非常委婉:“知道哭,说明你已经认识到错了。老师原谅你一次,以后可别这样了,快去补起来……”他一边看着我,一边连连点头。谁知到了第二天,组长说他又没做,并将他叫到了我的面前。这一次还没等我发话,他的眼泪就扑簌簌往下掉。无论怎么问他原因,他都不做声,只是用一双饱含泪水的大眼睛无辜地瞪着我。“我要找你爸爸、妈妈了……”听了我的恐吓,他的眼泪越发流得厉害了,用哀求的眼神看着我。“好吧,就这最后一次……”可是,好景不长,他又开始重复昨天的故事,流淌曾经的泪水。慢慢地,我不再为他的泪水所动,与家长取得了联系,这时才发现,他在家里也是这样,动不动就淌眼泪,弄得家里人束手无策,不忍心批评他。
看来,孩子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尚未等他们醒悟究竟错在哪儿,就迫不及待、自以为是地以眼泪来衡量孩子是否知错的过程中,学会了揣摩眼泪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学到了“流泪=认错”的恒等式,并且有意无意地借助它和别人的心软来逃避惩罚,尝到了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任的甜头。对此,教师只有掌握他们的心理,把功夫花在如何让他们知错、改错上,才能让学生学会真实面对自己、完善自己。
泪,不一定都流在脸上
有些泪是流在心底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真实地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某个细节中,如果被忽视了,将有可能永远成为教育的遗憾。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伸出细腻的触角,去触摸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他们不为人知的悲哀……
班中有一位学生患了很严重的肾炎。虽然如此,却品学兼优。或许明白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为了防止别的学生欺侮他,有一次我故意吓唬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尹强身体不好,你们别招惹他。这病很危险,说不准什么时候被你们一碰就死了。”真的,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哪个学生敢去碰他。望着他灿烂的笑脸,我心里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偶尔有一次,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电话那头尹强的母亲流泪了:“儿子回来老是偷偷地流眼泪,问他怎么回事,他起先什么也不说,后来我发火要揍他,他才告诉我,每次他刚想跟别的同学玩,人家就避开他,还当着他的面告诉别班的学生,他是有病的,千万别碰……本来我想找你反映一下情况,可他硬不让我去,怕人家笑话……老师,麻烦你帮我查一下究竟是谁这么说的,这不是往他心里捅刀子吗?”刹那间,羞愧和自责涌上我的心头。
我只是选择了一种看似巧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却完全忽略了一个病人的内心感受,试想,一个成年人如果面临这种困境,心理上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何况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本来他高高兴兴地获得了学习的权利,以为自己能活得和别的学生一样灿烂了。殊不料同学有心的提醒让他时时刻刻笼罩在了死亡的阴影中。自尊心促使他不愿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流露自己的脆弱,而把眼泪藏在了我们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我的好心无意中将他的与众不同放大于众人的眼神中,不亚于往他伤口上撒盐,迫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向自己宣告:“我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我快死了。”由这些念头所产生的阴影会时不时地噬咬他的心灵,挑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终有一天,他会彻底崩溃在周围的怜悯和内心对自己不断的告诫中。作为教师,哪怕自己的意图再好,对自己所说的每句话也应该好好斟酌,细细思量,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避免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