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三月三

作者:张和平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zi)日”,是古人出门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日子。在古代,三月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唐代杜甫的《丽人行》这样描写节日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日也日趋没落,最终被人们遗忘,踏青也改在清明节进行。不过,幸好山高皇帝远,西南及海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流传至今,而且长盛不衰。云南因为旅游业的昌盛,所以三月三也格外热闹。
  西南少数民族中尤以纳西族、黎族、壮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过三月三最为隆重和富有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中尤以纳西族、黎族、壮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过三月三最为隆重和富有特色。
  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得以幸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于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繁衍后代。这就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习俗的传说。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功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节目。
  另一个传说是: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俄贤洞的石洞里住着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着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却被乌鸦精害死了,俄娘闻讯悲痛万分。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乌鸦精,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后,俄娘终身不嫁,可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都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唱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俄娘,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这座山也得名为俄娘九峰山,并在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周围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穿上盛装集会于俄贤岭,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举逐年扩大并普及到海南黎胞住区,成为海南黎胞盛大的传统节日。
  我们可以想象,在篝火旁,小伙子载歌载舞,姑娘则不动声色看着听着,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欢上那个小伙子,便从夜幕中悄悄走出来,到溪边深情地吹鼻箫,小伙子听到悠悠箫声,情切切,意浓浓,便来到姑娘身边,同她一起吹鼻箫唱情歌,直到黎明。正如他们所唱的情歌那样:“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来根连根,哥爱妹来藤咬藤,妹爱哥来根连根。”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娘母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男女青年饮酒对歌跳舞狂欢至深夜。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不时有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称三月三为“爱情节”一点也不过分,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嘛。
  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习俗,也顺便侃侃。古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还要到河边去野餐。有的将酒杯投入缓水中,让酒杯随流而下,下游不远处等候的人则将酒杯从水中拾起,然后一饮而尽,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出,然后剥而食之,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入水池中,然后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绛枣”。这种习俗,至今在我国一些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流行。壮族、侗族等兄弟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
  你们吃过荠菜煮鸡蛋吗。荠菜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来插在发际。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祛风湿、腰腿痛,清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我们还可以称三月三为歌节。广西壮族以善歌著称。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三唱歌寄托哀思。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