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我做“警察”来破案

作者:李 迪




  班级发生盗窃案,几乎是所有班主任都遇到过的问题。有的教师处理得很好: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做一番演说,再做一个箱子,让每个学生的手都伸进去一次,然后打开箱子,钱已经在里面了。既保护了偷钱的学生,又找回了丢失的钱,一举两得。然而,高年级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方法用在单纯的小学生身上可以,用在高中生身上,特别是用在有偷盗前科的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了。我多年担任职高班主任,曾多次成功“破获”盗窃案,每一次都一波三折。如今认真思索,感悟到我的破案之所以成功,不外乎抓住了以下几点。
  
  不要让自己的思路被学生的舆论误导
  
  班里一旦发生盗窃案,学生必互相猜忌。行窃者固然要隐藏自己,无辜者却也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此便常有人三五成群地在私下里讨论、猜测,纷纷的议论为老师破案设置下种种障碍。这时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不要让自己的思路跟着班级舆论走。
  
  不要让学生摸清老师的想法和调查进程
  
  班级盗窃案件发生后,无论老师心里多么没底,也要做出胸有成竹的模样。这就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学生当然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敌人是他们的错误思想)老师调查时要与学生单独谈话,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放松警戒,知无不言,言无不详。但不要让学生摸透我们的心思,不要让学生猜到我们怀疑的是谁,免得他们私下乱说。行窃的学生一旦知道自己已经被多数学生怀疑,来一个死不认罪,甚至寻死觅活,老师便束手无策,陷入被动了。
  
  不要让调查中的困难左右自己的情绪
  
  老师在初步确定盗窃者后,教育过程才实施了三分之一。要让盗窃的学生承认错误、归还钱物、接受教训,是一项极艰巨的工程。他们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开脱。而我们作为班主任,即使掌握了大量事实,铁证如山,只要学生自己不承认,我们便算不得调查和教育成功。这时候,老师万不可心急、气恼,师生双方情绪激动,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所以,调查后期老师与嫌疑人谈话时,要沉住气,多提问、多观察、少下结论。嫌疑人的情绪、语言都可能成为证据,调查暂时没有进展也不要暴跳如雷发脾气,免得嫌疑人向教师封闭自己。
  在对嫌疑人施加压力时,除了展示详实的证据、有根据的猜测,教师流露对他的关心、理解和爱护也是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每次盗窃案的调查中,我都一再表明自己坚信犯错者有善良的本质,偷钱只是一念之差,这样的表态其实是给学生以暗示,很有必要。
  
  不要让行窃者的泪水蒙住我们的眼睛
  
  班级发生盗窃案件,倘若行窃的是男生,泪水也许会少一些;倘若行窃的是女孩子,那滂沱的泪雨或许是委屈、是悔恨、是痛苦、是无助,总之能把教师的心哭化。这时,老师要行使破案和教育帮助的职责,万不可让学生的泪水蒙住自己的双眼。
  琴是一个因多次盗窃被原来学校开除的插班生(案发前我和学生都不知道),盗窃事件发生后,我和琴谈过一次话,就不停地找别的学生谈话,有的谈了三四次,唯独不再找琴。琴看着身边的人走马灯似的被叫去,不知道我调查的进程,也不知道我都掌握了哪些证据,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也许,这种心灵的煎熬不该由一个花季少女承受,然而,不让她心虚,她怎会承认?等到她实在坐卧不安、方寸已乱,我才把她叫了过去。那时,我对她近期的行动、花销已了如指掌。简短的开头后,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提出来,不容她有思索的余地,我问她:几点到几点你干了些什么,有谁可以作证?昨天你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又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你原先只有十元钱,现在却花了十六元,这是怎么回事?等等。一旦她的回答和我掌握的材料有出入,我马上毫不客气地给予反驳。被我反驳了几次后,她的汗水、泪水一齐向下流。想一想,一个女孩,本来就心虚,哪里经得住我这有备而来的质问?我的问题提得很快,而且常常换一个说法重复提问,没一会儿,琴的回答就前后矛盾,在我毫不留情的反驳下,她抽泣得更厉害,我硬着心肠继续提问,她终于认识到,说谎话太累了,不如承认自己的偷盗行为轻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若有丝毫心软,“破案”就不会成功。
  
  不要忽视了盗窃动机和时间
  
  盗窃案在班级里发生后,调查的重点是作案时间和作案动机(有盗窃癖的人除外)。如果能证明嫌疑人花的钱超出了他应拥有的钱,就掌握了最重要的证据。如果嫌疑人没有盗窃时间和动机(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所掌握的其他证据都不足信。
  在我所破的几次盗窃案中,有两次虚假报案,最终都是由调查作案时间和动机明确真相的。
  一次是云和枫说自己丢了200元钱,怀疑行窃者是辉。我在调查过程中怎么也找不到辉偷钱的动机,只隐隐感觉云和枫的话有漏洞。她们虚假报案的动机是什么?这样思索着、自我否定着、继续调查着,我终于明白: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上学期云和枫就铁了心要走对口升学的道路,辉却打算就业。谁知过了一个暑假,辉等四个人又声称要考学。其实,以辉的文化课成绩,根本就升学无望。现在依然不用功,明显一副自己也知道考不上的模样,很可能只是想来跟我学唱歌,因为她的专业还不错。不过,这就苦了云和枫,因为她们是真心考学的,同样是四节课,本来只给云等三个人上,时间很宽裕,辅导效果也好。现在又来了四个,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云她们已经多次向我表示过不满了。所以,云和枫谎称丢钱,极有可能是想把辉赶走。
  思路一旦清晰,继续调查下去就容易多了!事实果然不出我所料。于是,我一面还辉清白,一面私下里教育云等三个人。如果我当时不考虑作案动机,只一味调查、逼迫辉,自己被学生“玩”了不说,辉又该多么委屈!
  另一件虚假报案是刚刚发生的。我现在带的学生总是乱拿别人的东西,剪刀、手纸、刻刀、小说等,常在用的时候不翼而飞,不用时又莫名其妙出现。每个人提起此事都义愤填膺,乱拿的状况却没有丝毫改观。前天美术课要用紫砂泥,班干部批发后利用晚自习时间发了下去。一转脸,文的紫砂泥却不见了。当时我不在,几个班干部放学后开始带头搜查,几乎把教室翻个底朝天,丢失的紫砂泥依然不见踪影。第二天早上我得知此事就感觉蹊跷:偌大一块紫砂泥才两元五角钱,值得一偷吗?班干部还大张旗鼓搜查,这不符合我们班团结上进的风格。他们——盗窃人和班干部如此做的动机是什么?
  眼见得学生们人心惶惶,我却胸有成竹,只让学生们谈对此事的看法。多数学生对盗窃深恶痛绝,最后发言的是一个班干部:“咱们班的同学本来就有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这一次肯定是某同学拿着文的紫砂泥玩,没有及时放回去,结果大家闹起来,要搜查,这个同学吓得不敢承认了!这就是乱拿别人东西的结果!”
  这是班干部们自己设置的情景教育,动机只是要给乱拿东西的学生一个教训,将“乱拿”上升到“盗窃”。老师若忽视了分析盗窃动机,调查下去,说不定会弄巧成拙,辜负了班干部们的一番好意。
  
  不要轻易将调查的任务交给学校或执法部门
  
  班级盗窃案最棘手的地方在于:除非有目击证人,否则如果当事者不承认,谁也没办法。与学校或执法部门相比,班主任是学生最信赖的人,如果班主任的教育对嫌疑人无效,别人的教育效果也不会好。所以,不要轻易将调查的任务交给学校或执法部门,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