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身体语言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的运用
作者:林玉芬
广大教师对身体语言一定不会陌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常常通过学生的肢体反应来判断学生的言语是否真实,例如,学生在说谎和紧张时总会表现出坐立不安、使劲拉耳朵、绞扭双手、回避目光接触等行为。正是因为身体语言会明确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身体语言来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更直接、更真实,身体语言往往使语言信号富于情绪感染力、吸引力、鼓动性和影响力。教师在工作中合理运用身体语言,主动表达情感,方能促使学生信任教师,撤除心理防线,向教师吐露心声,从而达到“以情育人”的教育目标。
1.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传达喜、怒、哀、乐各种不同的情绪,双方眼光的接触,能够促成情感的交流,表示尊重、谅解、关怀等意。人们可以借着眼神交会的一刹那,迸发出温暖人心的火花。目光接触是最为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许多其他身体语言沟通也常常与目光接触有关。如一个人斜靠在墙上,在没有目光接触时,这个姿势可能意味着休息。而如果与某一个特定的人保持某种目光接触,可能意味着轻视对方。教师应对学生多给予目光鼓励,从而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其关注。教师目光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可以从已故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我的少年》一文中得到启示:“初二的时候,由于我的数学不好,老师上课看我时,眼光非常冷淡。我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哪个老师喜欢我多一点,我的那门功课就会特别好。数学老师的那种冷淡,使我的数学成绩始终好不起来。每次她上课我就头昏脑涨,什么也听不进去,因为我感到她的眼睛像小刀子一样随时会飞来杀我。”
2.面部表情
人的思想或感情常常自然流露于外形,不同的感情会引起外形的不同变化。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不论其文化背景如何,人的面部表情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同目光一样,表情可以有效地表达肯定或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等各种维度的情感。脸上要有表情,面部肌肉要放松、自然。这样平日就会养成唇角、眉梢微微上扬的微笑表情,散发出亲切、温馨的魅力。脸部千万不可僵直、冷漠,让人退避三舍。倾听别人说话时,表情要配合对方话语的内容,作出恰当的反应。有研究证明,教师用大声喊叫的方式维持课堂秩序,实际的效果远不如用身体语言来得理想,面部表情的变化和目光的触碰有时要比语言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微笑是全世界的通行证,教师常保持微笑,利于建立温和、亲切的个人形象。
3.身体运动和触摸
在身体运动中手势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摊手表示无可奈何,争执的时候通常用手指指点点。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了“V”手势,此后逐渐成了世界上广为运用的代表胜利的手势语,每当人们在为一件事努力奋斗时,看到它总能增强自信心。学生们容易理解比较明显的身体符号,比如教师对学生跷起大拇指或者鼓掌所带来的效应远比口头表扬强烈得多。
身体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拍几下学生的肩膀或者摸摸学生的头,可以表示教师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在关键时刻可以放下老师的拘谨给学生一个拥抱,比如在学生经历了一场比赛后,不管输赢都给他们一个拥抱以示鼓励,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和自己是风雨同舟的。
4.姿态与装饰
姿态是另一种容易察觉的身体语言。人们可以从一个人“用鼻孔看人”的姿势中,感受到他的高傲和浅薄。放低教师的姿态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前提,不能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学生。教师与学生说话时,身体要正对着对方,上身微微向对方倾斜,以显示对方的吸引力。如果把身体的侧面或背面对着学生,那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肢体语言,容易被学生误解为傲慢无礼。
凭借一个人的服饰或其他装饰能看出一个人的风格。相信读过俄国作家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者都会对文章中的主人公有极深的印象。
至于教师,他(她)的发型和着装,都会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体语言在师生交流情感中的作用非常显著,作为教师当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的身体语言越多越好,越夸张越好。运用身体语言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和文化传统差异,同时对不同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有些身体语言会带给一部分学生愉快舒适的感觉,但有时却常常会在不自觉中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
教师要以朋友般的真诚和信任与学生交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心理上加强沟通与理解。语言和身体语言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应该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将两种语言适当结合,以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