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全纳教育与班级建设

作者:董绍才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们对教育民主化不懈追求的结果,其产生之初是为了解决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即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公正地对待残疾人,它主张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应该同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反对把特殊学生排斥在普通教育之外。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这一概念。此后,全纳教育不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且许多国家在特殊教育领域相继开展了全纳教育实验。
  十几年过去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的不断探索,全纳教育开始从特殊教育领域伸展到了普通教育领域,其涵义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已发展成为一种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蕴涵着丰富思想,其核心是让所有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在全面参与合作中,让每个人实现充分发展。也就是说,全纳教育最为关注的是学生,是所有的学生,是所有学生的广泛性参与。平等、民主、合作是全纳教育的灵魂。全纳教育认为,“教育是人权”,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都应该在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文化的、种族的差异或可能存在的障碍,任何人都不应受到歧视和排斥,每个人都应学会和他人和平相处,在共同的环境下和谐地学习、生活。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群体,关注合作,重视教育民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全纳教育的理念就是创设一种全新的人文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是民主、平等、合作与对话的,反对歧视和排斥。
  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最强音,而构建和谐班级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因为对青少年的和谐理念的培育及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从班级开始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中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限制”、“排斥”、“歧视”等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过分关注“精英”学生,忽视或歧视“弱势群体”。有的班主任和教师受唯成绩论等思想的影响,将所教班级的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予以过分照顾和辅导,忽视或歧视残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和后进生等“弱势群体”。对残疾学生认为他们应到特殊学校接受教育,不愿接受他们在本班学习和生活;对心理障碍学生漠视不管、加以排斥,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对于成绩和品德较差的后进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将他们安排在后排或角落,有时还给予站墙角、站办公室或晚放学等惩罚。
  二是班级管理重控制与惩罚,学生被“奴化”。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刚性太强而缺乏创造力与活力,对学生实行“一刀切”式管理。教师的话语霸权在班级生活中大行其道。
  三是对班级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不公平。在部分学校,仍然存在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划分,对重点班给予特殊的照顾,使他们能享有良好的师资力量、高标准的教学设备和设施等教育资源,而普通班的学生则相对处于弱势,享有的教育资源是最低层次的,受到的关注也较少。
  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排斥或歧视现象,既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班级的建立,因此走向“全纳”已成基础教育和谐班级建设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要建设基于全纳教育的和谐班级,需要从管理体制、活动机制、班级文化三个方面创设条件,为其提供内外部支持。
  
  一、管理体制:构建民主、平等、开放、合作的班级管理共同体
  
  全纳教育的班级管理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精神和民主的、科学的互动观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但现实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又很难满足全班几十个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让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相互合作和分享班级管理的责任,打造民主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应是全纳班级管理的重心。
  作为班级专职管理者的班主任,应改变原来科层化管理方式,淡出管理前台,淡化权威角色,由“控制主管”走向“激励引导”。班主任应自始至终用全纳的班级管理理念去影响、推动班级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通过例会、座谈会、专题研讨、班级论坛、主题班会、网上论坛、家庭访谈等对话形式,聆听各方的心声,吸纳各方的智慧,及时调整班级管理的策略。在制定具体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时,要避免带有或暗含“控制”色彩,在“集权”与“放任”之间寻求平衡点,建立更具开放性、参与性和较少权威性的管理制度,尊重学生作为能动的人的主体性。
  任课教师应当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创造性地落实全纳教育理念,如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价不能“唯成绩论”,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更不能歧视或排斥班内的“弱势群体”。家长是班级管理的延续者,班主任要通过家校联动等形式,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落实全纳教育理念。
  学生应该是班级管理的真正主人,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对班级事务作出规划和决策,独立承担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让他们在自我定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自主管理中体验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感、成就感、归宿感、荣耀感,领悟到尊重、平等、民主及合作的意义与真谛。如班级中有几个成绩差的后进生,如果其他学生因为他们成绩差而不与其交流,那么他们会陷于更大的困境,其他学生也会失去相互交流的益处。如果学生们通过学习管理小组,采取合作的形式,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寻求学习落后原因和解决的方法,那么学生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有难度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经历。通过这种富有意义的亲身感受,学生们学会了移情,学会了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人的问题。
  
  二、活动机制:创建以学生为本的对话、合作的交往共同体
  
  全纳教育是一种权利,意味着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被这种权利拒绝。尽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很重要,但这不应压倒个人的权利。全纳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平等对话、尊重宽容的交往理念。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包容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产生巨大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强制和控制,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对不同思想和见解给予宽容与支持。为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教师只有进行有效备课,才能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学或差异教学,备课时既要考虑到全班的总体教学目标又要考虑部分学生的具体目标,要先“备学生”,后备教材。在制定个别教学计划时,要重点考虑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怎样确保学生能理解老师所教的知识,如何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如个别不能满足的,应如何进行个别帮助等。
  在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培养学生对话与合作的交往方式,通过班集体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既能从班集体中获得满足,同时也能给这个组织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力量。威海市古寨小学成立的“阳光中队”就探索出了体现全纳教育理念的班集体活动的新模式。由于社会上单亲家庭队伍的日渐庞大,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难题。家庭的残缺,使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孤僻、心理脆弱、交流困难、学习成绩落后,有的甚至内心还充满了仇恨。为使这些特殊的孩子不被排斥和歧视,同样得到关注和关爱,学校把各班的单亲家庭的46位少年组成了一个新的活动集体“阳光中队”,学校挑选出几位最优秀的年轻教师分别担任孩子们的辅导员和知心姐姐。在每个星期一的中队会时间或其他班级活动时间,这些孩子同老师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通过“讲我的故事”、“老师给我过生日”、“拔河比赛”、“放风筝”、“悄悄话”等形式,与孩子们在活动中平等对话和交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树立自信,解除心灵的困惑。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阳光少年更“阳光”,由拒绝和排斥参加班级活动,变成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全纳”的爱撒满了这个集体。
  在班级活动中,为学生同辈之间尤其是优秀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之间提供平等交流、优势共享、互帮互助的活动平台,对消除班级活动中出现的排斥与歧视现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同辈集体除了能提供自己一套独特的标准外,它的主要职能还是一代又一代地传递青少年不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接受,却愿从自己的同龄人那里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念、志向、动机模式和性格特征。”现代的中小学生面对的是社会急剧转型、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我们不能强迫他们完全复制、重复上一代人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开展各类班级活动,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和行动中,让他们在自己的主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班级文化:营造能够提升每位学生生命意义的多元、全纳的价值共同体
  
  全纳教育主张在班级中创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合作的全纳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的建立,需要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渗透这种文化,并在各类活动中加以引导,使之逐步成为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上,要吸收学生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内容绝不能出现歧视性的条款,特别是在优生和后进生身上搞双重标准,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能容忍任何凌驾于个人尊严之上的行为,要尊重和包容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学生的特殊需求,要进行个别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之间多建立学习与合作小组,提倡“小先生”式的学生互帮互助。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学校要使每个班级的学生获得均衡的发展机会,如均等地获得教师个别辅导的机会、均等地获得课堂实践的机会、均等地获得优秀师资的机会、均等地获得教学资源的机会等。学生在班级中彼此都能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主体性得到自主发挥。在班级的人际环境上,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无障碍,疏密均等,彼此悦纳,关系融洽。
  当然,价值共同体的形成决不能一蹴而就,班级形成之初,学生之间除了年龄相似外,几乎没有已经形成的相同性,价值共同体就是在这个多元的、差异性极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学生对全纳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波折的过程,是不断产生摩擦和达成和解的过程。班主任作为共同体的指导者、参与者和调节者,要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拓展和提升学生生活意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这一有意义的任务。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