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德育工作的“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

作者:郑朝霞




  德育工作的“大题小做”
  
  德育工作需要“大题小做”,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度规范的要求具体化,分解为可操作的言行准则和活动步骤。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培育、荣辱观教育等等,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高远,必须细化、小化、实化,落到实处,才能被学生接纳,从而内化为品质。
  
  (一)化远为近——民族精神培育
  我们通常会把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定格在过去某一历史时刻,孤立地通过一段史实来进行概念式的传授与灌输。例如我们经常对学生讲到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鸦片战争中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等等。这些历史与今天的生活并不是毫无关联,它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对学生来讲相对遥远,学生没有感性认知,我们就必须努力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启发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
  比如,为了开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让学生铭记历史,体会先辈们的英勇付出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老红军,开展“模拟长征”活动,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长征的情景中,真真切切体会到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意识到光辉的历史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化虚为实——爱心教育
  爱心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现在的孩子享尽关爱却不知去爱人的现象,学校反复教育、引导孩子要学会爱、乐于爱。然而,学生往往明白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却难以落实到爱的行动上,这便是教育工作的“虚化”。为此,爱心教育应通过切身体验、理性感悟来达到“化虚为实”的目的。
  平时,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物,但我们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忽略了这一点。有一位班主任为此在班上开展了“倾听她们的声音”活动,让学生想像花草树木、桌椅墙窗的苦衷和心愿,用童话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在班上用小品的形式进行表演:“你瞧,你把我胳膊折断了,好疼啊!”“小朋友把我的脸画成了大花脸,我好丑啊!”学生从声情并茂的表演中体会到花草树木的心声和被损坏的难过与无奈,爱护花草树木的要求内化为自我约束,并付诸行动。
  再如在响应上级组织的“向贫困儿童献爱心”的号召时,我们可以寻找学生身边的典型,安排“贫困儿童故事会”,把一个个生活贫穷,但志向高远、勤奋学习的伙伴形象展现出来,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喝彩,同时也会反省自己,寻找差距,从而为助贫行动奠定坚实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三)化大为小——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教育是举国上下的大事,“八荣八耻”高度凝炼了对国民教育的要求,但在小学生中开展荣辱观教育如不讲究技巧和方法,过多宣讲大道理,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听,就容易陷入空谈高远要求的误区。所以荣辱观教育要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办法,注意挖掘身边能体现“荣与辱”的事例,让学生知道荣辱观并不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对生活的态度。以下事例中的这位老师就较好地把握了荣辱观教育的“大目标”与“小要求”的关系。
  教师事先布置一道家庭作业——用16开标准方格纸抄写“八荣八耻”。课堂上,先和学生讨论一个案例——黄心明同学在考试时抄袭。热烈的讨论后,教师说:“黄心明同学面对老师的教育,终于认识到靠抄袭得来好成绩,不是光荣而是耻辱。其实,像这样体现‘荣与辱’的小事,常常在同学们身边发生。”说着扬了扬手中的那叠方格纸:“这里一大半以上的方格纸底部印有各类单位的名称,看来是家长从单位带回来的,把集体的东西占为己有,是‘荣’还是‘耻’呀?”对荣辱观模糊不清的学生一下子就受到了启发。眼中小小的方格纸,触动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接下来的“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接龙游戏便使学生活跃了起来:“以讲究卫生为荣,以乱丢果皮纸屑为耻”,“以爱护学校绿化为荣,以乱折花草树木为耻”,“以专心听课为荣,以做小动作为耻”……尽管学生说的都是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但它同样包含着对与错、荣与辱。学生在这样的小事中自主思辨,进一步明晰“荣”与“辱”的认识,那所谓“荣辱观”的“大道理”也就逐步入心、导行。
  
  德育工作的“小题大做”
  
  德育工作的“小题大做”,就是要利用社会、学校、班级中发生的细微变化或偶然事件,分析其中原因,概括其本质规律,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要做好“小题大做”这篇“文章”,教师不仅要善于从生活细节中寻找教育契机,挖掘本质规律,而且还要加强学习,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
  
  (一)关注细节——做细工作
  学生的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也时时受到这些小事的影响。所以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只有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活动内容,学生才会有所感触、有所体会。如,学校可设立“每日一分钟演讲”和“每日一分钟点评”栏目,由学校全体教师、学生干部轮流对校园里、学生中的细微良好言行、点滴问题行为,进行点拨式引导、寓理式启发。有学生弯腰拾起一片纸屑,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教育;有学生跌倒爬起,便进行勇敢自信的教育;有学生发生口角,便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有学生偷改“文明班队评比”栏分数,便进行诚信教育……这不仅形成了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良性教育机制,而且促进师生时时、处处、事事育德,力求在细微处实现德育工作的真谛。
  
  (二)组织规范——做实工作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在一个个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的,而活动只有组织得细致规范,才能取得实效。
  在学校开展“争创文明班队,争当文明少年”活动中,我们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学生自评互评细则,每周五最后一节课作为统一的活动时间,让学生自评互评,在小组里比成绩、比进步;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常规评比;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每月评选“文明班队”和“文明少年”。这一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再如,学校一年一度的踏青活动,为了使之不流于形式,我们以“与春天约会,与文明同行”为主题,安排了“说春、颂春”、“寻春、赏春”、“绘春、写春”、“话春、悟春”等一系列活动,而且要求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行政领导蹲点带面,年级组长勘察线路、设计方案,班主任负责落实。并且在活动前,举行隆重的授旗仪式,将活动主题印在红旗上,由校长为每个年级授旗,大队辅导员作动员讲话,学生代表发出倡议……这样“安全、文明、节俭、抗挫”等活动要求也就深深烙在学生心中,学生就能先知而后行,在知行的实践中培植情感,养成习惯,塑造品格。
  
  (三)形式生动——做新工作
  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儿童与以前的儿童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特点,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儿童成长的需要。
  如,为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从自学、自理、自律、自护、自强五个方面入手,让师生把日常行为规范编成琅琅上口的童谣,并和游戏、绘画、歌舞相结合,边玩边唱,边画边唱,边跳边唱,将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化为生动、形象的唱谣活动。这样的德育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入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再如,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不再处于真空中,为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掘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科学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培养责任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为此,德育工作者要用心、用情,讲究艺术和策略,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进而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