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从“管”到“理”

作者:宗锦莲




  因为做毕业论文的关系,我以“实习班主任”的身份来到某中学初一的一个班级进行调查研究,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积累了许多,也感慨许多,感慨现在的小孩难管,感慨现在的班主任难做。“管”这个字似乎是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途径,而面对现在的孩子们,单凭“管”还能奏效吗,“管”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我的观察与研究。
  在进入这个班之前,我已经从相关老师及学生处得到了一些关于本班的信息,大概的意思是自觉性差、卫生习惯差、学习成绩差、男女生关系差、师生关系差等,总体来讲是一个“差”字,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因为出于学生发展的考虑,学校将初一学生进行了能力分组。这个班只有21个人(8个女生、13个男生),人数最少,而他们的各方面也是在主流评价中处于弱势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个班处于教学楼一楼走廊的最顶端、最靠近操场的一个位置,隔壁就是女厕所(厕所里有一面很大的镜子),这个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男生玩耍,更方便女生关注自己。
  王老师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大概五十岁光景,中等个头,身材适中,一头卷发略带点粽色,走路时直腰挺背,有一种不凡的气度,沉着、冷静,带着浓重的北方口音,眼里的严肃清晰可见。年级组长告诉我,这是一个十分传统的老师,却恰好遇上了这一群反叛的学生,这种格格不入在师生互动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不断的冲突与矛盾使双方的隔阂越积越厚,学生们似乎不太喜欢这个老班,而王老师对这些让她伤透脑筋的学生也束手无策。
  从与王老师的闲聊中我发现,她对本班学生是无奈的,并且有着先入为主的看法,总是陷在学生原先的背景中去看问题,去寻求问题的发生源。她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难办之处,却很少提及学生的闪光处,她的无意识使得自己对学生的自信心也一点一点地消耗,在一次与学生的冲突中,万般无奈的她竟抛下“不想再管你们了”这类的话后摔门而出,师生关系陷入白热化的危机之中。
  其实不难发现,王老师是愿意面对问题的,这使我对她有了不少的崇敬,但在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她显然觉得“管”是最直接又最见效的方针,只有在气势上压住学生才有进一步进行教育的可能,而也就是因为王老师的这一观念使得学生与她的对立频频发生,且越来越激烈。我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师生对抗赛”——
  天气渐热,电风扇成了学生们争取并与老师进行抗争的重要工具。
  王老师向学生严正声明,学校规定这个天气一律不准打开电风扇,以避免学生感冒。学生们愤愤不平,几个学生的反应十分强烈。孙三不耐烦地将英语书故意碰落在地,还用脚狠命地踩了几下,这些举动是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施行的,很有一番示威的架势。朱四的反应也不小,逮上一本词汇书拼命扇着,发出纸间摩擦巨大的声音。几个女生也懊恼地趴在桌上,嘴里小声地嘟囔着什么。吴二和宋一两人扯着他们的大嗓门向老师呼喊:“其他班的电风扇都开着呢!”王老师神情严肃,丝毫没有妥协之意,可能她已经十分习惯这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习惯了学生惯有的种种表现。一番较劲后,王老师回到办公室,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孙三冲向前门电风扇的开关,酷酷地将风量调到了最大,然后得意地回到了座位,大多数的男生对他称赞不已。宋一看到孙三的举动,也兴奋起来,将后面的两个电扇也拧开了。教室四台风扇呼呼地吹着,男生们都大声称快,而有的女生却有点吃不消了,偷偷地请我拧小一点。而刚刚进入班级的我还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上前关电扇的举动遭到了男生们的反对,朱四更是将裤管一直卷到膝盖以上以表示他有多么热。没过一会,王老师折了回来,看见班里的状况,愤怒溢于言表,她当即将风扇全部关闭,然后将身体靠在电扇的开关处,眼睛死死地瞪着学生,教室安静了许多。本以为这场风波就此告以段落了,可孙三却硬要强出头,向着周围的同伴说,等她走了,我们继续开。王老师此时也显得无可奈何,毕竟强堵是怎么也解决不了问题的。
  “管”在这场较量中并未占据上风,强压政策的实施并未奏效,在班主任试图“管”的过程中,她已经处于弱势了。因为从传统观念来看当教师面对学生时,自身具有“权威”的优越感,学生是受抑的,要服管束、听命令,师生交流的这种配合从古至今都在进行着。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要求独立,自主精神也越来越强烈,教师作为知识传播源的地位已受到高度发达的信息资源的冲击,教师在知识层面上的“权威”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了,“管”渐渐失去了其天生的优势。一味的管制只能让学生口服心不服,而遇到这个班的这些“不买账”的学生,不光管不住,甚至连班主任的“权威”也很可能全部丢失殆尽,这种局面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也必将严重阻碍班主任工作。而从“管”到“理”的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管”是硬性的、封闭的、呆板而单一的,而“理”则是弹性的、开放的、灵活而多样的,更重要的是“理”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理解。互相理解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理解孩子。拿这个班而言,学生对王老师经常占据他们课外活动时间补习数学十分反感,但王老师却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这种情绪,也并没有理解学生游戏的天性,这无疑是学生反抗老师的症结所在。缺少理解的班级永远也无法和谐,缺乏和谐也就意味着没有发展。
  二、合理。很多时候班主任处理问题时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主观断定,不能做到合情合理,殊不知学生已经可以自主判断是非,并强烈地争取权力了。“电扇事件”中,师生的做法都不够合理,学生对于自己的不合理之处是不容易看见的,并且会不断地弱化自己的“无理取闹”,而王老师的不合理却很容易被学生夸张与放大,矛盾激化也是自然的事了。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中一定要有理有据、有理可循,老师首先以理服人,才能要求学生也讲理,共同商讨“理”之所在,“理”的双方才能达到第一点所说的理解,而这两点也是相辅相成的。
  三、理顺或是理清。将师生的关系理清、理顺,才能使班级这一复杂的网络系统有机建构而结构分明。这个班里,王老师始终以老眼光看待这些孩子,主观地用学生的“曾经”来解释现在,将自己看成学生的看护员,将学生作为应该被束缚的事物,却忽视了师生还可以是互相敞开心扉的朋友,学生渴望交流,渴望老师的指引,而不是仅仅在老师的眼中做个不犯错的孩子,这层师生间的关系如果不能理顺,“理解”与“合理”也就都会缺少基础,这同样需要班主任做一个有心人。
  从“管”到“理”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只要我们的班主任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为之不断努力,那么班级工作新局面的开辟将指日可待,学生也将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摆脱压抑与束缚,从而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在离开这个班时,正值学校初一年级的足球赛,他们作为足球赛的种子队一路杀到了决赛,可比赛开始许久都不见王老师的身影,学生们都显得十分泄气。偶然的一个转身,我突然发现在距离足球场远远的一个角落里,那个有着略带点粽色卷发的王老师正专注地观看着场上的孩子们,这一幕让我心头一颤,其实她爱这些孩子。如果,她能够靠这些孩子们近一点、再近一点,那么肯定会是个不一样的局面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