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这样的表扬要不得

作者:姚林群




  G同学是一个文静、内向、勤奋的初一女生。期中考试,G同学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因此班主任在班会上把她好好地表扬了一番,并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向她学习。听到这些话,G同学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可没过多久,G同学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她发现每次班主任在班级里讲学习的时候,几乎都会提到她,夸她学习是如何之刻苦,进步是如何之大。甚至在批评某个同学学习不用功时,也总是会加上一句:“学习都搞不好,你有什么用?为什么就不向G同学学习呢?看人家学习多努力!”或者会说:“如果你有G同学三分之一的心思花在学习上的话,我保证你的成绩进全班前五名!”听到这些话,G同学越来越觉得刺耳,心里也沉甸甸的。不久,她发现同学们对自己的议论也多起来了:“班主任真偏心,只知道表扬G。”“听说G每天看书看到十一点呢,平时也不知道休息,我看是死读书的料。”G同学的性格更加内向了,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之外就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她越来越怕听到老师的表扬,同时又好担心学习成绩下降,怕老师失望、同学耻笑。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学生受到表扬或好评,就容易从肯定的方面看待自己,自信心得到增强;相反,如果学生受到批评或者得不到好评,就容易从否定的方面看待自己,产生自卑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倡导教师要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在案例中,班主任想通过对G同学刻苦学习精神的表扬,一方面肯定她的成绩,另一方面对班里的其他同学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但有研究表明,如果对学生的表扬运用不好,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期望,甚至可能产生负效应。本案例中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班主任对G同学的频繁表扬给G同学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压力。G同学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非常敏感的女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保持自己的成绩,不让老师失望、同学嘲笑,她就更加努力地学习,时刻以一种榜样的角色要求自己。而这种要求对于一个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有点高了,容易导致其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
  其次,班主任的这种表扬方式也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班级里学习刻苦的同学肯定不只G同学,如果班主任只看到她的进步,只表扬她,就意味着对其他同学努力进步的一种否定。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看法,认为老师是一叶障目,是对G同学的偏心,进而降低了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再次,班主任的表扬方式也影响了G同学跟其他同学的正常交往。人或多或少都有被别人肯定的需要及妒忌他人的心理,而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如果老师对这些需要和心理引导不当,学生很容易产生偏见。案例中就因为有些同学对G同学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感到不满,所以对其进行了语言攻击和情感疏远,这严重地影响了G同学跟其他同学的正常交往。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提出来的新理念。但从以上案例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是学生想要的,也不是所有的赞赏都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一定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学生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需要和敏感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表明,对顽皮及外向的学生不能总是批评,要多些表扬和肯定;而对优秀的学生和内向的学生不能表扬太多,应给予一些批评或指出不足。如案例中的G同学,她需要的不只是老师的表扬,可能更需要老师对其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所以,老师在肯定其学习进步的同时,应该多帮助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多鼓励她参加班级活动,投入到班集体的怀抱中。
  第二,教师要乐于走进学生的心里,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勤于分析学生的行为,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与困惑。教育评价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会直接影响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案例中的班主任应加强对G同学及班级里其他同学对其表扬G同学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的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策略。
  第三,教师的表扬频率一定要少而精,少些评价、判断性的语言,多些描述、叙述性的话语。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曾指出,表扬的建设性在于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因此,教师应避免进行判断性、评价性和结论性的表扬,减少学生由此而引起的焦虑、恐惧和不安。
  第四,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教师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应时刻转移关注的视角,敏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具有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