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找回人生余裕

作者:朱国忠




  余裕一词最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余裕与“绰绰然”连在一起,形容做任何事情,想任何问题,都在心理上有相当大的可供自由支配的余地。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讲求余裕的国度。正因为余裕的恩赐,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洒脱;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余裕”一词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现在却头也不回地渐渐离我们远去了。教育走到今天,越来越致密化,越来越被教师周密的规划所控制,甚至暴力式地精细到学生每天生活的分分秒秒,从而使学生的花季人生越来越陷入严肃与掌控的深渊。人生的余裕似乎已被完全驱逐。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许多人还把这种对于学生生活的高密度的安排视为合理,当成有效利用时间。
  现在的儿童没有童年,首先是因为没有人生的余裕。他们成天看书、做作业,紧风密雨,周而复始,数年如一日,伴随着他们的是永远的压迫、窘促与窒息之感。
  在“不留余地”之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这花固然是这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当我们的教育发展到让绝大多数学生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怀了不留余地心时,他们的将来恐怕就让人忧心忡忡了。
  我们的教育中之所以没有余裕的位置与地位,大多是因为我们误读了古代勤学成才故事。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时间总与学习的收获成正比,余裕是对人生的一种极大的浪费。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要求学生竭尽全力,都要求全力以赴,都要求达到努力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人生能有几回搏”作为一种意志和精神象征的表述,常常成为我们的对学生的激励语。这样的教育当然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成熟——成就,并尽可能使之在成长、成熟、成就的道路上少受挫折,少走弯路。但这样往往很难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审美之心,灵魂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粗糙;人生过程的体味往往被忽略,人生各个阶段的结果成为被竞相追求的目标。不讲求余裕心,不讲求优雅和诗性,就会离真正的价值目标越来越遥远,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有了余裕,就能远离无奈纷扰,找回本我,由本我找到人生的情趣。
  有了余裕,才有创造。在不留余地的空气里,人会受到紧张感的压迫,那样精神就得不到舒展,当然极不利于精神的创造。
  有了余裕,才有游戏精神,才有心灵的呼吸。有了心灵的呼吸,人生便会显得灵动有趣、欣然有味、生机盎然,便有与自然应和的生命宣泄和诗性飞扬。正所谓,“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