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教育论文写作的难与易

作者:张礼喜




  很多年前,吴汉明先生在他的《教坛鳞爪录》中曾专门探讨过写作难与易的问题,他引述“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和“眼前景象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来形容写作的难与易,的确形象、生动、贴切。
  对教师来说,撰写教学、教育类论文是难还是易呢?可以说难,也可以说易。
  说教学、教育类论文写作容易,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是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常年从事教学、教研工作,哪会没有心得体会?哪会没有遇到令自己心灵震撼的事情?把自己的教学感受记录下来,把与学生谈心、家访、处理突发事件的细节记录下来,把令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课堂教学记录下来,不就成了教育论文的雏形了吗?许多有成就的大教育家、知名学者如梁启超、陶行知、魏书生、李镇西等不就是把生活中的点滴发现记录下来,再整理成文的吗?他们的书稿,没有晦涩的词藻,也没有深不可测的观点。像李镇西老师的写作素材大多来自教学实践,一个故事,一点启迪,就那么简单。
  说教育、教学论文写作难是难在发表上面。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都要发表较高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而要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实在是难!据说一篇稿件最终付印前在编辑部要经过三次审核,投稿者多如牛毛,有水平的稿件也只有部分能发表,要编辑都满意谈何容易!不少教师费尽脑汁写出的文章投到杂志社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是什么因素造成文章如此难发表呢?
  原因当然很多。其一,有的教师文学修养较浅,不谙写作技巧。写作是厚积薄发的一门艺术,通常是没有什么捷径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除了对任教科目有所研究之外,很少涉猎、阅读教育大家、优秀教师的教育心得,不注意文学修养的培养与写作技巧的训练,也很少考虑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脑子里空空如也。等到要动笔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或事例,遣词造句难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剖析事理逻辑混乱,难以清晰地论证命题。
  其二,有的教师写作功利性过强。有人说“写作是心中有话要说的反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写作就是写作了。”这大概是说写作是直抒胸臆的事情,不能勉为其难。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因为申报职称的需要,不等素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不管有没有灵感的闪现,也不管所写的题材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便匆忙执笔,如此功利的写作能有好作品产生吗?
  其三,稿件缺乏新意,没有亮点。有的教师写文章只是简单地把教学过程中的琐事客观地记录下来,没有去粗取精的筛选,没有由表及里的深入,也没有总结提高,有的教师更是随便在旧杂志或网上下载,稍加修改便当作自己的东西拿去投稿,没有承载自己的智慧和情感,没有感动人心的亮点,又如何能令编辑满意呢?
  文章发表就真这么难吗?能不能把难事变成易事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韩非子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难与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倘能难中取易,由易到难,就可以做到化难为易。
  首先要重视学习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了学习和思考,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了保证。教师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任教学科,知识面要广博,只有先博采百家,才能自成一体、别具见地!工作与学习之余,教师还要善于调整出闲暇的时间用于思考教学的得失。闲暇思考的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节,如果教师不能清理出一块静心反思的空间,那他是难以领会教学、教育真谛的。
  其次是要懂得借鉴与创新的问题。有人说建筑师学会了背弃,城市才会千姿百态;服装师学会了背弃,如潮的人流才会流光溢彩;作家学会了背弃,新颖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面对汗牛充栋的教育书稿、报刊杂志,教师要学会借鉴,更要学会背弃与创新。怎样创新呢?这就要做教学、教育的有心人了:平时要留心身边感人有趣的事情,学会捕捉思想的火花,注重积累有用的素材。
  再次是要尝试了解杂志的风格特点。不同的杂志总有它自己的风格特点和采稿原则。教师一定要深入地阅读各种杂志,有的放矢地投稿。编辑选稿时一般说来总要考虑稿件创新、深度以及时代性等问题。教师写稿要善于把握这些要素,把教学过程中最深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在撰稿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写作意图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必特别地指点出来,也不要把教学心得变成抽象的说教,如果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有所触动,就不要急于投寄。
  总的说来教师要培养兴趣去写作,没有兴趣动笔将会是一件苦差。兴趣从哪里来?当然是从阅读中来,从教学实践中来!有了兴趣,创作的灵感就会经常眷顾,有了灵感,爬格子就能乐此不疲!而在笔耕不断的过程中,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剖析事理等写作的技巧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时,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还会难吗?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