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学生的人文性与发展性

作者:黄文龙




  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师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在所有人的学生观中,教师的学生观至为重要。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改变,教师只有顺时调适自己的学生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使自身得到发展。而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就必须从学生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文性和发展性入手,来了解来调节来适应。
  
  一、学生的人文性
  
  (一)学生是“人”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个可笑的命题,会说从来也没有老师不把学生当人的。但现实是,家长把学生看成是当然的孩子,成年人把学生看成是乳臭未干的孩子,社会把学生看成是该受保护的孩子,老师把学生看成是来接受教育的幼稚的孩子,总之,虽然勉强可以叫做“人”,但毫无疑问是不必正眼相对的“边缘人”。所以,绝大部分教师才能放心地灌输他们命令他们训练他们,家长和社会也才能对那些教师的做法表示放心和支持。我们太长时间忽略了,学生也是生命的个体,学生也有独立的个性独立的人格。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格平等的追求,其实就近在身边,也许只要我们加强课堂民主,促进心灵沟通,多商讨多引导多组织,我们就能较容易地改变现状。
  
  (二)学生是完整的人
  作为生命的个体,学生完全独立于他人,他有独立的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有自己的情感态度等等,是一个有独立躯体和精神的完整的人。每个个体都是完整的,就像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差异性”必然在完整的个体之间存在。遗传有差异,习得有差异,心理有差异,环境有差异,机会有差异,有差异就有高低,哪怕是出类拔萃的人也有“差”的一面,因此,否认“差生”是不足取的。跑十秒就比跑九秒差,用“屈居第二”来掩饰只能说是胆怯得不敢面对现实;同样,用“学困生”“待及格”之类词语也是自欺欺人。承认“差生”,才能帮助他,才能全面分析差的根源,才能避免往他的伤口上撒盐,才能让他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中获得信心。知识的几何级数裂变、学科的专门化加速了知识的孤立化,陈景润的家政知识能比一个家庭主妇多吗?钱钟书的数学知识比一般的高中生多吗?与知识门类的纷纭复杂相似的是,人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也都具有社会性的价值。一个完整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运动轨迹,英国首相丘吉尔少年顽劣、青年奋进、中年时潦倒、花甲后伟大,曾让多少“有识之士”大跌眼镜。
  
  (三)学生是群体中的人
  很多老师热衷于“塑造”学生,并常常为某一阶段性的“成果”而欣喜不已。我们有可能影响学生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有可能给予或深或浅的影响,但我们决不能任意放大这种影响力。学生是在群体中生活的人,他要受家庭、伙伴、社会、环境、宗教、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鲁迅到日本的初衷是想学医救国,谁能料到一个成了思想家,一个成了文学家。有人对父爱和母爱做了研究,母爱是原谅,孩子在母亲眼里永远没有过失,母爱培养孩子去希望和接受无条件的爱;父爱则是服从,它让孩子形成理性、思想、纪律、个性和良心或形成压制、等级、压抑和顺从等心理结构,父爱可因服从与否而争得或失去。社会可以使个人“去个性化”,可以给人压力,可以使人遵从,可以改变人的态度,可以矫正人的价值观。宗教可以转变人的思想,可以改变人的审美观念,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我们经常眼睁睁地目睹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巨大反差,也许就在于我们还不了解自己的力量那么薄弱,我们潜移默化的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学生的发展性
  
  (一)学生的独立要求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伴随生理的逐步发展,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使他们在认同中逐步表现出个性,有了自主意识有了自觉意识。对待人或事物,能有所选择,有所批判。在交往交流过程中,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地球上一切生物中只有人能够改变其生活方式,只有人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发展,渴望不受掣肘亲手描绘自己的人生画卷。我们经常用成人的挑剔的眼光来观察和评判学生,我们也常常用压服、控制的手段来逼迫学生放弃独立,我们有时也用过分溺爱的做法让学生放任自流。对谋求独立的学生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应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假如父母用爱和尊敬来对待他的孩子,那么,尽管他们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他们望子成龙的想法却会如愿以偿。成功的父母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孩子说“行”,什么时候应该说“不”。
  
  (二)学生的发展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都是发展中的人,都是未完成的存在。发展就是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每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不断寻求一个更加充实更加完美的自我。在学校阶段,我们必须为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谁都知道课改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理念,它是有指导意义的,但就这句话我问了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为何要发展,为何能发展,何时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然后再问:谁让学生发展,发展学生的全部还是局部,同时发展还是某些部分优先发展,全体学生同步发展还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学生靠自身发力还是形成合力或者靠教师一人助力还是多人合力,谁来制定学生发展的层次与指标并监督指导,发展中学生如何不断向自己提出挑战,教师的做法学校和家长还有社会能否赞同以及是否该由他们赞同,至今其中的多数问题仍然使我困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调适”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生的创新潜能
  科学证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动用了他大脑的一半,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普通人只运用了百分之十的潜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还有大量的潜能没有被开掘出来。社会需要创新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的能力。要使学生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我们就要尽可能为之创设环境条件,如,平等、自由、民主、公平、尊重、信任、宽容、理解等等,我们就要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大家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很多人就只考虑到知识能改变人的生存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很少有人愿意想到知识也能破坏人的生存环境,它同时也是灭绝人类的力量。这也是创新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在长期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逐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把握住学生的人文性和发展性,我们就能发现自身学生观中的偏差,就能在不断的调节中逐步适应,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为自身的不断发展,走出一条和谐的路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