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

作者:芮建华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一种理念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人们,这就是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它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们经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以是否识字为唯一的标准,而更要看他会不会学习。学会了学习,就是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学习,就是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就是学会了发展。学习力已成为人才竞争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完善自我的恒久动力。
  另一方面,学生置身于班级集体中生活,班集体可以满足他们各种精神上的需求:如产生归属感,得到关爱和尊重,与同学交往,获得知识信息,懂得承担责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等等;同时,学生又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在创造集体文化的过程中,接受集体道德规范的熏陶,学会合作与共处,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负责与关怀,学会处世与做人,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因而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和潜移默化的。由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学生集体缺乏应有的认识(我们往往把班集体仅仅视作一种简单的个体相加,视作一种没有生命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学生施行教育和管理的单向工具),致使目前相当多的班级集体缺乏应有的活力,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
  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班集体,充分利用和发挥班集体本身的课程资源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和谐的班级生态是构建学习型班集体的土壤
  
  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音乐使人妙不可言,和谐的集体使人乐在其中。有关研究表明,人在和谐的氛围中,其学习力与创造力都会得到更充分的迸发。和谐的班级生态内涵很广,它包括教育环境的和谐、管理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个性发展的和谐等。学习型班集体的创建应当以此为基点。
  上学期,我所带的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围绕奖状张贴在何处,班上的学生发生了争议:有的说应该贴在教室正前方,那样醒目,让大家充分享受自豪之情;有的说荣誉不应该天天挂在眼前,应当贴在教室后方;有的说光荣已属于过去,不必张贴,要去争取新的荣誉;还有的学生一言不发,仿佛与己无关。我想,这恐怕不单单是几张奖状的张贴问题,它实际已涉及到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中如何整合个体的观念与价值观,涉及到个性发展中的和谐问题,涉及到管理中的民主化问题。我没有轻易拍板,而是就此召开了一个“如何面对荣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不同个性、观念的碰撞中走向和谐与统一。这应该是学习型班集体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实际的工作。后来,我们最终将几张奖状贴在了教室右后侧,并且有意留出一块空白,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为新的荣誉留个位置”。由此,我深深觉得: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学习型班集体不应当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然而仍有不少老师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当然,也有苦衷),甚至借助于考试“论资排辈”。如此,往往滋生两种不和谐的因素:优秀者的自傲和落后者的自卑。学习型班集体对学生的标准是统一的,但衡量的尺度应是多元的、让不同起点、不同价值追求的学生都有实现和展现自我的空间与时间。在一个班集体中竞争太激烈未必是好事。它往往使一些学生从压抑走向脆弱,甚至相互敌视,在这种不和谐的氛围中又怎能形成学习型班集体?
  构建学习型班集体就是要在和谐、合作、互补中张扬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为我们创建学习型班集体明确了方向。教育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如果只开一种花,那春天还有什么意义?只有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春天。自然如此,班级亦然。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构建学习型班集体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的培养是班风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构建学习型班集体的过程。
  人们常说细节形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要构建学习型班集体,还得从最基本的细节抓起。有的学生衣着随便,有的学生出口成“脏”;有的学生从不预习,有的学生作业拖拉;有的学生自我封闭,有的学生活跃过度……多样的个性看来无序,喧闹的班级让人无奈,这就需要一套完备的“学习型班集体”的班级制度。无论是习惯的培养,还是目标的达成,都要有制度的保障。制度本身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有效引导,它的有效度与班级成员的认可度、参与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班级制度的分阶段制定和实施中,必须注意三点:一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大家制定的制度大家来遵守;二是要切实可行,分步实施,狠抓落实;三是要一视同仁,赏罚分明。
  本学期,我班配合学校“文明班级”创建和“校园之星”评比,进一步完善了班规班纪。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我围绕学校印发到每位学生手中的“五比”考评表(比学习、比守纪、比文明、比卫生、比爱心)做足文章,在自评、组评后,举行公开质询,让每一位学生被扣的每一分都有据可查。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中,学生知道有一双眼睛在观察着自己的不良言行,在期待着自己改变不好的习惯。这双眼睛就是班集体,就是班规班纪。
  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制度就意味着压力和惩罚,更不可简单地以为只有在压力和惩罚中,良好的习惯才能养成。其实,老师与集体的宽容和爱,更是培养好习惯的营养剂。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上学期,班上有一个学生三个月内连续“拿”了同学的三个文曲星。刚查出来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愤怒,把他看作一个“贼”,一个惯偷。后来在与他及其家长的多次交谈中得知了一些情况,我又否定了原来的看法。他并非想占有别人的文曲星,而只是想玩其中的新鲜游戏。玩游戏的恶习竟然使他跨出了这危险的一步。给他机会,给他帮助!一个声音在提醒我,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简单决定给他今后的生活蒙上阴影,但又不能不让他记取教训。我在未公开处理的基础上与家长建立了每周互通情况的渠道,并指定两个班委会成员督促他的学习,有情况立即汇报,目前工作仍在继续。令人欣慰的是他现在已大有改观,成绩也有了明显上升。
  也许有的老师要说了,出了这样的学生,你还奢谈什么学习型班集体的建设。而我要说的是,教育不能回避问题,一些表面平静的班级往往暗潮汹涌,在班级管理中没有问题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其实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习惯的层面找到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型班集体的创建应该就是文明习惯内化的过程,是学习习惯强化的过程,是生活习惯优化的过程。
  
  三、学会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班集体的目标
  
  在我校教学楼上,悬挂着“养成好习惯,学会学文化”十个大字,我觉得它朴素地昭示着构建学习型班集体的方向。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接受”。一旦“传授”与“接受”之间出了问题,也常常是教育学生要有“韦编三绝”式的勤奋,要有“囊萤映雪”般的刻苦,却很少提及学习方法的问题。家长们显然也站在老师一方摇旗呐喊。
  被看作当代教育叛逆者的韩寒在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道出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他说:“现在的考试好比中国的足球,往往当事人还没有发愁,旁人却忧心忡忡惶遽不已。该努力的没有努力,不该努力的却拼了命地努力。”这实际上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迷失。行走在学习的征程上,学生的大脑似乎控制不了自己的双脚,他不知如何迈步,更不知走向何方。我们埋怨指责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是我们用成堆的练习册堵住他前行的路,是我们用自以为高大的身影挡住了他的视线。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位置,侧一下身子,与他们一道前行,我们也许会看到阳光正撒在他脸上,也撒在我们心中。
  学会学习,首先要有目标。只有当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的目标合拍时,学生才觉得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才会更有动力。学会学习,要有合作的平台。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展示,更应是资源的共享;合作不仅是方法的互补,也应是情感的沟通。学会学习,要有交流的机制。交流是认识的共鸣,交流是思想的碰撞,交流是智慧的聚焦。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班集体中就会形成一个学习的磁场,这个磁场中充满着团队的凝聚力,张显着个性的活力,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然而,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可塑性、独立性、叛逆性,又决定了这种目标可能是模糊的、不稳定的,合作交流中往往蕴含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有的是个体的,有的是集体的,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不会学习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班上有位学生,桀骜不驯的外表里藏着孤独,智慧灵敏的表现中透着浮躁。在不感兴趣的课堂上总表现得心不在焉,可成绩还说得过去。他酷爱奥数,时常因做出别人看不懂的题目而自鸣得意。有一段时间竟然捧起了高等数学,不久前似乎又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兴趣大增。你说他心血来潮吧,他从小学到现在都坚持学奥数;你说他有数学天赋吧,他又从没有在考试中独占鳌头;你说他好高骛远吧,他却一直我行我素。探究的热情固然应当保护,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必须调整。我多次找他及他的父母交谈,劝他要务实一点,踏实一点,扎实一点,可是似乎收效不大。最近,在创建学习型班集体活动中,我让他与几个谈得来的优秀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集体的学习磁场中,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知,表现也好多了。因此,提升集体的学习力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学习力,反之亦然。
  学习型班集体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实践,才能让每一个班级成员获得进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走向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