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心理疗法的古为今用

作者:胡元华




  很多人认为心理疗法是个新生事物,其实不然。它在我国古代中医学中早就得到运用,中医典籍中就曾记载:“喜怒哀乐皆是药。”古代的各种心理疗法妙趣横生,留下不少奇闻佳话。更有趣的是,我发现在教育工作中,如果能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古代心理疗法,可以轻松顺利地解决现代孩子的一些“疑难杂症”。
  
  逗笑疗法,让孩子一笑忘记痛苦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抑郁症,终日闷闷不乐。一位老中医经过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逗笑疗法采用的是出奇制胜。在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僵局时,如果瞬间将当事人逗笑,能有效地缓和局面,解决问题。
  有一次孩子在课间打闹,一个叫朱琳镇的孩子不慎一屁股坐到了一株仙人球上,十分痛苦。我赶到现场,迅速拔下长裤外看得见的几根刺,没想到他还一直喊疼。除下长裤,两根刺生生地扎在肉里,他说什么也不肯再让我动手了,整张脸因疼痛而扭曲……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我突然说了一句话:“哈哈,真有意思!你这只‘小猪’今天变成‘刺猬’了!”他姓朱,平常我一直亲切地叫他“小猪”。他含着泪欢快地笑了,暂时忘记了疼痛,我也顺利地拔除了刺。事后他还一直以“刺猬”自居。
  此案中的当事人因过度痛苦而令事情陷入僵局,不宜强行解决。此时运用幽默的话语将其逗笑,就像为锈蚀的机器添加润滑剂一样,能使局面顺利化解。
  
  痛苦疗法,请你了解我的感受
  
  明朝的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异常高兴,逢人便夸,每夸必大笑不止,久而久之,成了狂笑病。李家人请某医治疗。医生思考良久后,派人到李家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父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医生又派人告诉李父:“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父这才止住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好胜、好动的孩子喜欢开“危险”的玩笑,且下手不知轻重,“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针对此类案例的传统方式说教常吃力不讨好,当事人今天听明天忘。巧借“痛苦疗法”,收效就不同了。
  班级中有个“小霸王”小郭,时常欺负弱小同学,没有朋友,可越是孤独就打得越凶、越频。每次打完后都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和同伴只是玩闹,甚至反劝教师不要小题大做。有一次,我召集了几个经常挨打的同学,授意他们给小郭写信,陈述自己的痛苦:挨打后身体的疼痛,打架后被父母责怪、受到老师批评心里的疼痛。几封信交给小郭,我让他认真阅读,用心体会。没想到小郭才读了第二封就流着泪说:我从没想到同学这么难过,这样怕我,其实我只是和他们开玩笑,我是想和他们交朋友的……事后,小郭开始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此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换位体验”法。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从而由己及彼,在感同身受后实现自我转化。当孩子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时,口是心非的承认只是“童言无忌”,教师可不要幼稚地期待“一劳永逸”。如果施以“痛苦疗法”,孩子能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并自觉纠正。这样的教育远比强迫承认错误、强制改正有效得多。
  
  羞耻疗法,给孩子自省的机会
  
  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名医俞用右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惊怒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
  此法有些“围魏救赵”的味道。更准确地说,羞耻疗法是一种本能激活疗法。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习惯于单方面让其感受到教师的权威,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时常使问题的严重性扩大。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不必“大动干戈”,只要唤醒他们的本能,让犯错误的孩子感到羞耻,他们就会在自尊的感召下实现自我转变。
  一次我接到一家书店打来的电话,说是一个孩子窃书被当场“抓获”,要我配合教育。见到她时,她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等待着“聆听”说教。我说:“昨天我接到阿姨的电话,知道你喜欢看书,我真是太高兴啦!”她的眼里满是意外,我们开始聊起了那本书。许久,我好像突然记起什么:“对啦,那本书多少钱,我想买一本送给你。”掏出钱后我交待:“和阿姨说,昨天你不知道喜欢一本书该怎么拥有它,现在你知道了,喜欢就买下。”她羞愧地低下头,眼泪盈眶而出。
  此案中,孩子的行为不是蓄谋已久,而是一时糊涂。此时如果施以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招来他们的抵触,达不到教育效果。相反,如果能让他们感觉到别人给自己留了脸面,唤醒内心的羞愧、自省,就能促其认识到错误,继而改正。
  
  怡悦疗法,在群体相互影响下获得进步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闻听后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丑角,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吃起来,就这样不药而愈。
  在我的班级中,63个孩子自由组合成“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文社。每个文社都有社长一名,由组织能力强的孩子经过公投担任,社员学习水平、自主能力、特长爱好各不相同。对文社的考核以在各种活动、竞赛中的集体得分为依据,不突出个人。每项活动都由一个在此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担纲,以孩子来教孩子,让他们在小群体中获得进步。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也让社友共同劝导、约束、感化。文社成立三年来,几乎所有孩子都在文社中取长补短,获得进步。
  怡悦疗法可以看成是一种“群体心理疗法”。在一定的群体范围中,用榜样示范的力量感召、转化教育对象,达到群体协调的目的,因为孩子更在乎同伴的看法。此法针对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现状,省时、省力,特别有效。
  季羡林曾经提倡三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但愿这古为今用的心理疗法能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和运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