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班级借贷互助社”

作者:张建平




  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被学生借钱的经历。我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由于年轻,又担任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自然多些,因此经常有学生向我借钱。我们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向别人借钱不愿写借条。向我借钱的学生也从不写借条,都是口说算数。没有借条,还款全凭自觉,多数学生能做到有借有还,但总有少数学生有意或无意赖帐不还。时间久了,借出去的钱多了,没有还上的钱也多了,积累下来,还真不是个小数目。尽管如此,只要学生开口向我借钱,我还是从不拒绝。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彻底转变了这种乱借钱给学生的习惯,并且决定不再借钱给学生。
  有一年,快放寒假了,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学生家长,他刚从广东打工回来,在谈到在外赚钱不易、消费又高时,这位家长向我诉苦,说他的孩子每月除了缴纳学校400多块各种费用外,另外要花300多块的零花钱。我当即给他纠正:住校生每月只交100多一点的生活费。当时,这位家长就有一种被骗的感觉,气呼呼地离开办公室,跑到班上叫来自己的孩子,当着我的面,审犯人式地盘问起孩子来。这一审一问,倒审出大问题了。原来这一学期,他的孩子除了花光自己的零花钱外,还有大约2000多块的借款和赊帐,这些钱,有向同学借的,有向老师借的,也有向学校小卖部赊的。据孩子讲,反正借钱时太容易,花钱时很痛快,自然就不考虑后果了。问完儿子之后,愤怒之下的家长举起拳头打向学生,幸好被我及时拦住。之后,仍在气头上的家长只好领着儿子一一还钱。当还钱给我时,这位家长好像有点责怪我的意思,我当时心里很不痛快。心想,钱借给你的孩子,不但没有讨到感谢,反而背下个罪名,真冤。
  送走家长,我冷静下来思考,这个学生之所以如此,当然与他在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下养成的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有关系,而周围人对他每求必应地借款,也的确助长了他的不良习惯,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借此机会,我是该好好地反思一下以前的借款行为了。当很多学生都向我一个人借款时,我多少有点力不从心。毕竟个人的财力有限,因此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借款要求;另外,我只顾借钱,却疏于对借款的管理,又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将借来的钱不用到正道上。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保证那些真正需要钱的学生都能借到钱;其次要对借贷进行管理,让借出去的钱用到刀刃上,防止学生乱花钱。
  我是教政治课的,当讲到“银行和储蓄”的内容时,我受到启发:能不能在班上设立一个类似银行的机构或组织,在班内进行“存款”和“贷款”呢?我将这个设想告诉学生们,并且征求大家的意见。学生们听后,热情很高,一下子提出了许多好建议。经过师生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在班内成立“借贷互助社”,也叫班级银行,专门解决同学们的借贷问题。原则上要求全班同学都入社,都成为社员。在学校附近的银行设立一个账号,互助社的社员共同出资存款,然后,把这些存款作为贷款基金,向社员进行贷款。每个社员每个学期可以享受1至2次贷款。存款到期后,返还给每个社员。为了加强管理,我们共同制定了互助社的章程、原则,规定了社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活动程序等等。并且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
  得力于那几个能干的班干部,互助社运行得像模像样,什么贷款申请、审批、账目的管理,井井有条。我也乐得清闲,干脆完全放手,只是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大额贷款时,我才把把关。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学学们对互助社反映良好。因为“互助社”的成立和运行,既很好地解决了借款难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首先,互助社章程规定,每个社员每学期存入50元,一学年账户总数可达到5000元。为保证充足的贷款来源,我还动员班上的老师也参加。其次,章程还规定,全班每月贷款人数不得超过30人,每人每次贷款额不得超过50元(特殊情况除外),且保证当月借款,下月偿还。对久拖不还款的学生,由互助社组织专人,利用月假休息时间家访,督促还款。如此一来,既加强了对借贷的管理,又督促了学生用好借款。学生们还学到了不少管理知识,锻炼了管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呀。
  为配合互助社的运行,我还组织了几次主题活动。在“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主题班会上,父母亲辛酸的经历,唤醒了学生们对父母的尊重和体恤。观看了专题片“农民工艰难的讨薪之路”后,学生们更是深切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学习了“家庭消费”一课,我组织学生围绕中学生的高消费和洋消费现象,进行大辩论。“珍惜劳动、珍惜金钱、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的风气正在班级形成,并渐成主流。
  一年后,我随同学们升入高二年级,继续担任他们的班主任,仍然是原班人马,依然成立互助社。然而,互助社的存款多了,贷款却渐渐地少了。看来,我以后真的能兑现:不再借钱给学生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