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秋说“月”

作者:笨 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我国古代历法用“孟、仲、季”来划分季节顺序,表示“早、中、晚”。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谓之“仲秋”,而八月十五又时值月中,故称“中秋”,民间还有“八月节”、“月半”、“月节”、“月夕”等称谓。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这时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祝丰收、祭拜土地神,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都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特别是日、月)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月亮时盈时缺,朦胧清冷的意象最能勾起沉睡的思绪,激起无限的想象。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习惯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万物消长。
  每逢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客居他乡的游子,以月寄托深情,传递乡思。面对长空皓月,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说“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而今,他们人都已不在,诗也被写进了经典,只有那轮明月没有改变,人们思乡团聚的情结也没有变。
  每每仰望皓月,人们总是试图从中找到嫦娥的身影,却常不能如愿。“月中嫦娥”的传说由来已久,得从“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说起。
  传说,远古时代,十日同天,土地焦裂,庄稼枯萎,猛禽怪兽,危害百姓。
  天帝令天生神力、善于射箭的后羿解救众生。后羿射九日留一日。尔后,他又除掉猛禽怪兽,保百姓平安。后羿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却撇下他一个人“奔月”而去,而且据说在月亮上孤苦伶仃,冷冷清清,日子过得并不好。
  嫦娥怎么会奔月的呢?根据《淮南子》的记载,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受后羿徒弟逢蒙的引诱,趁后羿不在家时,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飞到月亮上去了。还有一种说法:后羿的徒弟逢蒙心怀不轨,想偷吃,被嫦娥发现,遂威逼她,嫦娥为保护灵药情急之下吃到肚子里了。后羿抬头望去,分外皎洁的月光中,似有人影舞动,然而追一步,月亮退一步,他走,月亮亦走,始终就在这追逐中,终老至死。再一种说法载于屈原的《天问》,说后羿对嫦娥有不忠行为,与“洛水女神”宓妃发生恋情,嫦娥一气之下,便离开后羿跑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后,很快就后悔了,月亮里孤独清冷,倍感凄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每个月圆之夜,人们似乎都能从月亮里看到嫦娥“婆娑的身影”。古代绘画艺术作品中,“月中嫦娥”是一个永远也描绘不尽的主题。当然,还有广寒宫、玉兔、蛤蟆、吴刚和桂树。
  傅玄《拟天向》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白兔捣药”说的是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药丸可以长生成仙。在很多艺术作品中,玉兔赫然成了嫦娥怀里的“宠物”,想象力真是丰富!
  传说月中有蟾蜍,古人有诗曰:“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蟾蜍怎么上月亮的无从考证,不过据传说,当年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遇鹅仙,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上前搭讪时却遭鹅仙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大怒,随手将嫦娥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并罚其下界当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旋即后悔不该用月精盆砸人,白白丢了一件宝物,遂令癞蛤蟆在人间“服刑期满”后,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人们常拿“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骂人,看来这句俗语也是有渊源的。
  广寒宫是嫦娥在月亮上的住所,相传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个人一直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没被砍掉。这个砍树的人叫吴刚,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触犯天条,被贬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吴刚的遭遇与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很相似。西西弗斯把巨石推到山顶,每当巨石一到山顶就又滚了下来。
  无论如何,关于中秋都是悲伤的故事。这种情绪跟思乡之情不谋而合。人们总渴望“团团圆圆”,然而世事如棋局,造化易弄人,“团圆”每每成为奢求之物,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古人有先见之明,早就说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以“团圆”为精神依托,春节、中秋、重阳皆然。中秋因与“月亮”的渊源,节日所弥漫的思乡、团圆之情更盛。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这大概是月饼的雏形。
  中秋传统食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圆兆人之团圆,用月饼寄托思念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至今如此。
  月饼不仅能吃,还另有妙用。话说元末时期,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纷纷揭竿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欲联合各路反元力量共同举事。但朝庭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非常困难。军师刘伯温心生一计,命令属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大将徐达随后攻下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此传开。看看,一个小小的月饼,包含的不仅仅是馅,还有传奇与心愿。
  赏月是中秋节里古老的习俗,《礼记》中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古代齐国丑女钟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不过现今爱美女人更相信化妆品而不是拜月。
  早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时令瓜果等,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之风更盛,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很多楼桥的名称如:望月楼、玩月桥,朝月楼、得月楼等等,均得名于此习俗)、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期“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文中描写道:中秋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纷纷登上楼台亭阁赏月,通宵游玩。热闹景象与现代中秋节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现代人更讲究休闲之道,附属风雅之举渐少。是不是没有了古人那种情趣和兴致?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富有特色的中秋习俗,譬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还是很受欢迎的。人们把酒邀月,品味人生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不用管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远方的亲人朋友们,即便此时不能相聚,但可以千里共婵娟。
  玉兔、嫦娥、桂树;月亮、月饼、团圆。
  美丽的神话诞生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愿望塑造美好的人生。
  中秋之夜,与月同眠。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