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在无为中彰显有为
作者:章晓慧
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也要遵循“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无为”中彰显学生的“有为”,实现班集体良性发展。
一、从反面说起——“强为”
班主任过分地相信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或者误以为班主任具有这种权力,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情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就是班级管理中的“强为”现象。“强为”的结果是学生的消极不为。
事必躬行班里将要举行迎新晚会了,班主任忙这忙那,操劳着安排哪些节目,邀请哪些人参加,教室内桌椅怎样布置等问题,甚至亲自动手布置彩球彩灯,学生却漠不关心。这是因为班主任关注太多,教师和学生角色错位,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不主动,活动不积极。
急功近利班里的纪律或卫生被扣分了,班主任在班里大发雷霆;考试成绩不理想,罚站罚抄作检讨;上课吵闹?那就不要听了,站到教室外面;午休不安静,那到外面晒太阳……功利心使班主任忘记了教育中“育人”的本质。学生在被迫“听话”的同时,心理扭曲了。
非爱行为有个学生不慎把墨水溅到同桌脸上,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刚进办公室,这个学生满脸绯红,觉得自己做错了。班主任让学生站好,然后开始数落,渐渐的,这个学生不服气起来,开始争辩,班主任见学生不听话,继续“语重心长”地教育,到后来,这个学生头扭向一边,根本不听。班主任只好让他回去“自己反省”,学生回教室后却与同桌吵了起来。其实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班主任,这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班主任以爱的名义,放大了孩子的缺点,让孩子被迫接受不恰当的教育,令其反感甚至反叛。
二、彰显学生有为——“无为”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有”与“无”是辩证的统一,同一事物的两面。班主任的“无为”,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规律,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无为”是为了学生的“有为”。
“为大于细”老子说:“为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考虑难办的事情要从简易处着眼,实行大的计划要从细微处入手。教育也如此,班主任管理班级要从细节入手,如每一天的卫生、出操、用餐、礼仪等等,学生习惯的养成就是这样一天天积累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班风和学生的人生。
一天,我走在教学楼的楼梯上,迎面走来两个学生汪清和张云,前者是尖子生,后者成绩一般。结果汪清很大方地主动和我打招呼,张云却无声无息地隐在汪清的身后。如何给后进生以自信心,让她(他)们快乐、积极地对待学习和人生?
有一次,我在一家银行取款,银行工作人员的微笑服务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想到,像提高后进生的自信心这样的大题目,也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笑容开始。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要有礼貌,见到师长要问好,为什么不反其道行之,见到学生,尤其是成绩一般的学生,班主任主动微笑和问好呢?
于是我去实践,对害怕我的学生微笑,对想逃避我的学生主动问候,学生的表情是惊讶和欣喜的,因为班主任在关注他(她)。孩子们渐渐大方自信起来。简单的一个笑容和问候可以融化心里的冰雪,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那天放学了,我和几个孩子一起走在回家路上,听到一个家长在不断地抱怨身边儿子的成绩不理想。这时,一个人拉着三轮车经过,家长“教育”儿子:“你看到了吗?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将来也像人家一样拉三轮车!”我和孩子们讨论:这位家长的话对吗?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最后他们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拉三轮车的伯伯,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我欣慰地说:“是啊,一个人,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汗水养活自己,自食其力,都是光荣的,我们都要尊重他。”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观念,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若烹小鲜”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一样,用文火,不轻易搅动,否则会把小鱼搅烂的。《诗经·桧风·匪风》毛传:“亨(烹)鱼烦(一再扰动)则碎,治民烦则散(散乱),知亨(烹)鱼则知治民矣。”管理班级也如此,班主任要沉得住气,善于等候,善于引导,不轻易动气。
一天,小成和同桌琪琪闹矛盾了,小成把琪琪的笔记本涂得乱七八糟,琪琪哭哭啼啼地要我“缉查凶犯”。我决定暂时冷处理,静看事态发展,于是让琪琪先回教室,却没有马上找小成。第二天,琪琪却请我不要追究小成的责任,因为小成写了一封道歉信偷偷放在她的抽屉里,并买了新的笔记本赔偿。我读了小成的道歉信,语气很诚恳,反思了自己的无理之处和冲动的性格,恳请琪琪原谅他。我庆幸自己没有盲动,我的“无为”让一个学生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让另一个学生学会宽容和谅解。这些可贵的品质,在老师的平静中,彰显出来了。
小成是个优秀的学生,能够自我教育,那么,顽皮捣蛋的孩子该怎样教育呢?
通通脾气很倔,贪玩,从小学起就是全校鼎鼎大名的顽皮大王,初一进入我班后也是麻烦不断。有一天,他在科学课上捣乱,老师反复提醒都无济于事,终于忍无可忍,把他从课堂上叫出来,拉到我这个班主任面前。这是我和他第一次“交锋”。为了不让其难堪,我让他到小办公室,只有我和他单独相对。他歪着头看我会采取什么方法:骂?罚?叫家长?(我了解过,他的父亲教育方法有问题,只会打孩子)他挑衅地看着我,意思是“我才不怕呢”。我说:“我不会骂你,也不会罚你,更不会叫家长,我觉得用这些方法,就表示我没有教育方法。我相信你会听从老师教育的。你先上课,不要耽误学习,等下我们再交流。课堂上你不会再闹了是不是?”他显然没有料到会是这样,哭了起来,我心里绷着的弦松了下来: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教育的孩子,而是一个需要我去关爱的孩子。在那以后,虽然他还会制造些麻烦,但总的来说一直在进步,很尊重老师,能够接受教育,还被推选为领操员,带领全班同学在全校的广播操比赛中获得佳绩。我感叹,我们的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的信任啊,尤其是后进生,在顽皮捣蛋的表象背后,他们内心是多么渴望被老师肯定啊。
孩子做了错事都会内疚,但老师的“强为”,如责骂和惩罚等会使其内疚感减轻,特别是当责罚过度时,不仅内疚感没了,心里还会产生怨恨,使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主任要少一点干预,多一点信任。
“不言之教”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心灵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达到的,作为班主任,不但要授之以口,还要授之以行、以心,让学生于无言处听有言,于无声处听有声。“不言之教”,一方面是指教师行为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另一方面是指环境、文化的教化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升华。
我们学校历史悠久,校园里树木古茂苍翠,花香鸟语。课外时间,我常常和学生一起欣赏,让心灵在诗意中净化。最喜欢去的一处地方,是校园内的一段古城墙,古老的城墙沉默着,仿佛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另一处是校园的菱湖,微波粼粼,令人流连忘返;还有行政楼边,散发着沁人心脾香气的柚树下的一块石碑,也引起大家无尽的好奇:这块碑记载着什么内容?问别人,都说不知道,学生们商量,一起想办法找答案。
于是学生分成三组,一组研究古城墙,一组研究菱湖,一组研究古碑。方法是上网查询及到市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报告”公布在教室后的墙报上。
研究的结果让学生雀跃不已:我们学习生活的这块土地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课余时间,孩子们常去摸摸城墙,看看石碑,或者掬一捧菱湖水,他们陶醉的神情告诉我,有些教育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师要善于用心,用美,用历史与文化的底蕴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在无声无息中被陶冶。这就是“不言之教”。
学生的成长受到自己、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班主任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把教育比作雕塑,那么,班主任每凿一刀,都影响着学生:可能凿得更完美,也可能是在破坏。“无为”,就是要班主任慎之又慎,多观察、多思考,善于配合与协调,减少人为破坏。“无为”是为学生负责,是以学生为本。
“无为”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为”是为了彰显学生的“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