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一堂班会课的四个看点
作者:张一山
第一,看有没有鲜明的主题教育目标。
主题班会最大的特点是有主题。确定主题以后,我们还要思考,这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目标是不是合适?或者说,这堂班会课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用?对学生近期身心发展和远期理解把握社会生活有何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教育主题“我看姚明和尚文婕”,是对比思考他们对事业和金钱的追求,还是感受他们强烈的个人尊严,还是满腔的爱国热情?这都需要明确定位。再比如,“70年前的长征”主题,可引导学生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走好自己人生长征的坚定理想;可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敬仰,还可反思自己生活中不思进取、害怕吃苦的表现。这就需要事先设定鲜明的教学目标。一堂班会课,如果学生不清楚教育的“追求目标”,不知道如何“追求”,不能从主题研究与“追求”中获得自己“捕捉”到的课堂感受,或者怀疑所讨论主题的内在价值,就会失去讨论的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脱离教师的班级教育主题情境。因此,课堂上要明确具体的主题教育目标,这是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育情境中的最大“看点”。比如一场战斗,好的指挥官,首先该让自己的士兵明白对手在哪里,怎么战胜他,怎么以最小的代价去消灭他。事实上,成功的班级主题教育课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就在这里。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位“将军”,一位充满自信和智慧的“将军”,指挥“士兵”,向着教育目标积极前进。
第二,看有没有“学情发现”。
所谓“学情发现”,就是课堂上班主任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感受和积极引导。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教师的知识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学生的情感状态与课堂呈现的材料中人物的情感状态也有相当的距离。那么,学生、材料、教师与课堂教育情境四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促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现场的“学情”。
有时,一个材料,一段很简单的对话,对少数“学困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及时准确地探明学生的学习情况,启动师生间的学情反馈渠道,在关键处予以启发引导和强化。这样,班会课上学情“不均衡”的现象,就能有效地消除。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思考,从反面思考,也可以重新引入相关的教育“植被”进行对比思考,以加深理解教育主题的含义。事实上,在主题教育过程中,面对学生理解的困惑,班主任应该“停下来”,多一点点拨,多一点启发,多一点教育耐心,这样,主题教育效果会更好。
第三,看课堂有没有教育中的“互动”。
班级主题教育应该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领导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讲究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和创新发现,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也应该予以借鉴吸收。这就是我们应该重点“看”的“点”。
传统班会教育一直是班主任“讲授”、“填鸭”,是班主任“雄霸天下”。而新课程背景下要求主题教育最好通过班主任引导、学生协作讨论,来促成学生认识、接受并内化。所以,主题的设立领会、会上不同观点的碰撞、材料的运用等环节,要体现出“研究性”,要让学生处于“教育问题情境”中静静地思考、讨论,从而体现主题教育的魅力。我上主题教育班会课的经历告诉我,主题教育过程中,如果开展师生、生生、家长和学生间的互动讨论,不仅可以打破沉闷的气氛,还可以让学生理清思绪,学会倾听,学习有条理地表达,有力度地阐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让“听众”学会从别人的观点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另外,主题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尽量多地给予学生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激发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因此,课堂“看点”就是看教师能不能在教育互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能不能在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合作,能不能加快学生对新观点进行感受、接纳并建构相应的自我思考体系。一句话,就是要看学生的思想活动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生成和提升。
第四,看有没有主题教育的“回望”。
主题班会课,由于师生互动,常常会让我们感觉互动离开了课堂教育的主题。所以,最后一个“看点”是在教育讨论快要结束时班主任的“举动”。也就是看课“尾”如何“收”,看教师如何跟学生一同“回望”教育探索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加强巩固本次教育的效果,为下一次的主题教育探索积累经验。
名师的“公开课”上,他们经常会带领学生在主题教育的情境中作一轮轮精彩的精神漫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真诚协作,理解了材料中流露的情意,实现了和老师、同学、家长之间最大限度的沟通。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名师们的指导下作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回望”。学生们在一次次教育“回望”中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人文体会得以深刻化。正如登泰山,只有当我们最终登到泰山顶上,回望登山所走过的路程时,心理上才会有一种了然于心的畅快,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气概。所以,班会课上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回望”,“回望”主题教育的价值,“回望”师生间思考研究的要义,这样,教育主题才能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当然,有时这种“回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有时“看”不到,但这确实是应该“看”到的“看点”。如果班主任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回望”——主题情境还应该如何点化,学生理解得如何,还要不要后期再升华一下等,主题教育的境界将会上升到另一层次。
当然,我们要知道,再成功的一堂主题教育课,效果也不是“药到病除”,或者“立竿见影”的,它产生的作用常常是缓慢、不知不觉的。但教育“回望”,则为长期“潜移默化”播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