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一味鼓励也是错

作者:周安平




  班上有一男生叫于阳。我从初二上学期接班以来,就一直关注着他。
  初一时,于阳的班主任和我在一个办公室。由于调皮捣蛋,他成了教育的重点对象。对于他那些调皮行为,我认为无须太在意,比如在课间打打闹闹等。小孩性格活泼,教师不必过于苛求。我和那位老师交流过,可她是那种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到完美标准的老师,这种交流的效果可想而知。
  于阳本是班上的中等生,可从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成绩就一直在中下游徘徊。为此,班主任经常教育他,而她所用的方法就是千篇一律的鼓励:“于阳,你要相信你有这个学习能力,你一定能够学好。用功,用功,再用功,你一定是最棒的。”“于阳,不要总把时间花在打打闹闹上,以你的聪明头脑,只要稍稍用功,学习成绩一定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后的整个初一下学期,他不再调皮捣蛋了,可是成绩一直都没上去,还时而下滑。为此,班主任在办公室不时唠叨:“于阳这孩子,不好动了,学习也认真了,却不知道怎么搞的,成绩就是上不去,还不时下滑。唉,真不知还能怎样鼓励他。”
  我带班后,发现于阳极端封闭,不爱说话,平时不积极参加活动,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就低头学习,可是成绩却每况愈下。我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决定找他谈谈。
  期中考试后,他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我第一次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开始时他十分紧张,头一直低着,腿还不时颤抖。我直截了当问他:“为什么期中考试没考好呀?”愣了半天,他终于哭着说了一句:“老师,我真的学不下。”我刚想问他怎么对自己这么没信心,突然想起了爱尔兰心理学家TonyHumphreys写的一本书《“消极思维”的力量》。书中提到,当学生说很消极的话时,这很可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也就是用这种保护缓解因现实成绩不好而带来的打击,从而实现心理平衡。如果我继续像以前一样说“你有这个学习能力……”这些过高期望的话,不仅无法让他放弃“我真的学不下”这种自我保护心理,而且说不准下次的失败让他更觉挫败。于是我说:“于阳,老师理解你。学不下就放放,不要总担心达不到老师、父母的要求,要放下一切包袱。老师认为你以前就挺好的,活泼、开朗、热爱体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不准你以后还能成为刘翔,成为罗纳尔多呢。不要整天闷闷不乐,不想学时就不学,像以前一样。”他吃惊地抬起头看着我,我又一次肯定地说:“真的,老师说的是真话,以后该做的作业做了就行了,想再看看别的就看,不想学就不勉强自己,成绩不是万能的。像以前一样开朗,多参加活动,听老师的话没错。”我还对他作了个OK的手势。
  第二天我就找到了他的父母,把他的情况说明了一下。我提议他们尊重孩子的“消极思维”,正因为他这样想,才能承受一次次的考试失败。我们不能再乱鼓励他了,这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说不准哪天孩子就不能承受了。我建议在家中不要让他一味学习,星期天让他出去踢踢球,和同学聚聚。对于我的提议,家长十分赞成,而且照做不误。
  直到现在,差不多过了大半学期,于阳活泼多了,他每一次参加活动,我都给予了肯定。在上个月的春季运动会中,他获得了两个第一,我在班上大加赞扬。他比以前自信了,学习也有了提高,又重新回到了班级的中等水平。在肯定他进步的时候,我不时让他总结现在的学习方法,跟以前的成绩作比较,而不是盲目鼓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冲击。
  通过对于阳的教育,我又一次认识到了鼓励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有了“消极思维”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让他们不要失去这最后一道心理保护屏障。目前学生学习压力大,动不动就逃学、出走,甚至自杀,这跟老师、家长对他们盲目的鼓励和较高的期望不无关系。这些也许会摧毁他们所有的心理防线,包括最后的“消极思维”。如果多给他们尊重和自由,相信不会出现这种极端的行为。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