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什么是假前综合症
作者:蔡晓鸿
先来看三则病例:
中学生小A,男,15岁,活泼好动,自律意识不强,平时尚能维持过去,每至假前,就再也管不住自己,心烦意乱,成了“闯祸坯子”。
中学生小B,女,16岁,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可假前两三天,注意力再也无法集中,一连几节课望着天花板发呆。
中学生小C,女,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假前一段时间,容易出现失眠、头晕等状况,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问题。
以上所述的症状,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群体中表现就更为明显了。我做过一个调查,85%的班主任表示,节假日放学之前,班级管理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平时。
对“假前综合症”的防治,应从主客观两方面追溯原因,再对症下药。
一、外部诱因:假前心理“断裂带”“缓冲期”的客观存在
对于学生个体,学校与家庭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学校有沉重的学业负担,家庭可以较自由地支配时间,休息娱乐;学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家庭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而假前一段时间,正处于两种生活的“断裂带”。这一断层,很容易导致思想与行为上的种种偏差。
另外,大部分教师认为,假前并非教学的“黄金时期”,所以一般不会安排重要的教学内容,也不愿意亮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绝活”,只是讲讲题目,布置布置作业。在客观上,假前就成了由紧张迈向松弛“缓冲期”。长此以往,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这段时间的学习,就如同“鸡肋”“盲肠”,其意义不大。如果教师自身也出现浮躁的状况,那么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
所以,应该弥补这一环节的薄弱与不足,为学生加油打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用名言激励,如“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时穷节乃见”(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品行就表现出来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撰写警句,如“结局应在高潮之后”、“充实的笑容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带给家长的最好礼物”等。这些可以为假前的学习与生活蓄足底气。
二、内在驱力:学习生活中诸多不良情绪的主观制约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有重视学业成绩,忽略情绪体验、心理成长的倾向,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消极心理。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会转化成一股潜藏的作用力,一旦遇到学习生活的薄弱环节,就会释放出能量,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负面的影响。
1.“学业倦怠”
成人有职业倦怠,孩子有学业倦怠。学习一般是记忆、想象、演算、推理、分析、综合,孩子会不同程度地感到枯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落后,就会加重孩子的倦怠感。刚开始一段时间,尚可以用理性克服,但临近假期,就已是“强弩之末”了。绷紧的神经一旦松懈下来,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震荡,如怅然失落、茫然无绪等。无怪乎课堂上的“发呆一族”骤增呢!
为人师者,须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手段。文科可以搞一搞美文赏析、时事聚焦、小演讲、小辩论。理科可以搞一搞科技制作、发明创造、小竞赛、小答辩等。教学设计应力求精细化,提倡紧紧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与思维的触发点,以激发兴趣,消除倦怠感。
2.封闭、孤寂与叛逆等心理疾病
情感沟通、交流、疏导的缺位,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处于封闭、孤寂的状态,他们感受不到关爱,有了消极情绪也得不到合理的排遣。这样就会出现情感与生理状态的低谷。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开一开主题班会,如“讲一讲班级的小故事”、“身边的感动”等,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游戏竞技、才艺展示等,让学生获得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写一写心灵笔记,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对话,来帮助孩子驱散心头的阴云。
学校纪律是刚性的,在执行校规校纪时,一般是“管”得有余,而“理”得不足,缺乏与之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这会让少数学生感到受了压抑、受了束缚,需要释放,需要宣泻。这种情绪如果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假前爆发的话,学生肯定会产生过激的行为。上述病例中,小A就属于此类。这种情况,尤其需要教师冷静,应该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心平气顺,并逐步培养其沉着、理智的品格。
3.恋家情结与心理幼稚症
一部分学生对家庭过于依赖,心理上还没有“断奶”。学校生活中有激烈的竞争,而少数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这必然导致他们在学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这样,他们一旦碰到矛盾或者不顺心的事,就会产生“学校不如家庭温馨”、“学校里人际关系复杂”的想法。临近假期,他们完全沉浸在对家庭生活的向往中,主观能动性完全被削弱了。上面的案例中,小C的症状就是由于这一因素造成的。
这种情况,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当。如果与家长联系,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心得,应该是不无裨益的。另外,我曾经在班级组织过一次主题活动,让学生讨论“家”的内涵。学生逐渐认识到“家”即“家庭”的认识太狭隘了。现在的学校,也可以是“家”,今后的单位,也可以是“家”,集体、学校、国家,无一不可以视为“家”。生活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学习在哪里,“家”也就在哪里。这一活动对学生触动很大。
“假前综合症”跟其它心理疾病一样,都需要教师做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一个高明的教师,不仅仅应该是处理教材的高手,也应该是消除学生心头阴云、点燃他们生活激情的“名医”。只有消除了学生的负面情绪与思想,才能防患于未然,根治“假前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