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新课改中教师亲和力探析

作者:王中华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这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揭示。在今天的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关注教师的亲和力。
  
  一、教师亲和力的内涵
  
  “亲”有亲切、亲近、亲密、和蔼可亲等表示感情好、关系密切之意,表现为信任、爱心、关心、温暖、支持、帮助等。“和”是指和谐、和睦、协调。在词典上,亲和力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心理学上则认为,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亲和力是指在身教、言教过程中教师通过其人格魅力以及信任、关心、爱护、帮助学生等带有感情倾向的行为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信赖感。
  
  二、教师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同时马氏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民主,要求教师理解、信任、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自由,而不是将自我的情感、意愿强加给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主张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能大略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类。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他认为以上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种智力都有许多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三)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多元、崇尚个体之间的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与必然,强调一种师生对话关系。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载体,因而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过程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四)当代教学理论
  当代教学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重学生个性与自由,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今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主体间性等学说代替了教师中心说,教师需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即由教学的“独白者”转变为教学的对话者,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与教学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由中心权威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的说教者转变为教学的倾听者。
  
  三、教师亲和力的作用
  
  (一)体现教师素质
  亲和力与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一笑一颦、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表扬、教师的举止不无彰显教师的亲和力,而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亲和力,能够充分凸显教师是否懂得教育的艺术,是否懂得管理的方法,是否懂得教育评价的真谛,是否知晓现代教育理念。
  (二)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亲和力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学的管理者、学生的倾听者、学习的合作者与指导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通过自己的亲和力能够改变“教”与“学”那种冷漠的分离状态,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师亲和力让学生凝聚在教师周围,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取得进步,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情感关系建立的过程。
  (三)提高教学效果
  有句话叫做:力在则聚,力亡则散。有亲和力的师生双方就是有共同力量表示的双方,这种友好表示,使得双方合作在一起,有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趋向意识,从而形成共同作用的力量。有亲和力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具备了合作意想,才会使“教”与“学”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合作,达到“视界融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具有亲和力,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能够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尽管教师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课讲得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培养教师亲和力的途径
  
  (一)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已经是现代社会的共识。“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时刻想到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未成熟发展中的完整个体;在进行具体教学操作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这样学生才会更亲近老师。
  2.多元评价的观念
  在今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过去那种终结性评价和量性评价转变为质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不能因为学生的某方面差,而否定他的全部,也不能因为学生的某方面好,而肯定他的所有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多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多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亲近,从而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3.民主平等的观念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在民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分贵贱高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民主平等的。特别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教师与学生成为对等的两个主体,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分享者、指导者、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通过教学民主平等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从而更加亲近教师。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支柱,也是教师的亲和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在今天的新课程背景下,那种一直把控制理解为外部干涉,以为控制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挥和教导的做法受到了挑战,教师需要积极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中心权威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少表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识的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体验。当然教师由中心权威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权威作用并没有被削减或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真正的权威和控制是内在形成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铲除学生对秩序和权威与日俱增的服从,鼓励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师生平等对话代替教师的单方面传授与灌注,以培养求知者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2.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是形成教师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学生会很乐于与老师交往,想与老师亲近、交流,师生易打成一片,易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天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爱护、呵护、关心、关切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师需要从高高的讲台走向学生中间,打造教师的亲和力。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