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谈话中巧借外力

作者:张 燕




  教育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语言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和学生谈话可以说是一门特殊的学问,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性质的问题,怎么样掌握谈话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达到谈话的目的呢?在谈话过程中适当增添一些辅助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解心理僵局——借任课老师之力
  
  当家长与学生关系紧张时,家长往往求助于班主任;当任课老师与学生发生不快时,也常常通过班主任进行协调;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班主任更是主要的调解者。可以说,班主任是最常与学生直接接触、谈话,进行批评教育的老师。但是,班主任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有和学生不愉快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当,既有损班主任的权威,又影响师生关系。不可否认,教师认为恰当的言行有时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使小事难以化解。这个时候,一个与事件毫无关系的任课老师往往能起到缓冲作用。
  有一次,我发现班里的学生F老是在课堂上与邻座同学讲话。提醒了几次无效之后,我就把她调到了第一排。F当天就来找我,说不要坐第一排。我对她不思悔过的态度很不满,当场拒绝了她的要求。谁料平时看上去活泼开朗的F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走廊上一边跺脚一边哭个不停。可能是对于一个成绩较好的女生来说,突然因为这样一个原因被调至第一排,面子上过不去,才反应如此激烈。于是我把她带到了办公室,再一次指出了她近期的变化,说明了我这样做的原因,让她从自身学习和对其他同学影响的角度考虑一下。显然,F是个懂道理的孩子,她并不反驳我,但却反复说:“老师,我就是坏,就是自私,反正我坐在那里是肯定不会学习了。”
  起初,我对她的这种态度很恼火,后来仔细一想,与其说F在和第一排的位子过不去,还不如说是和我过不去。她认定了老师这样做很伤害她,所以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把我的话真正听进去的。但是,从她进办公室还记得喊报告、走的时候说再见的行为来看,F还是尊重我的。谁来让她从牛角尖里钻出来呢?我想到了英语老师。因为平时F英语成绩好,也很喜欢英语老师。于是我搬来了救兵。
  果然,跟我僵持了一整天的F,在英语老师的劝说下,二十分钟后就来找我了。她说她愿意坐第一排了。当然,事情过后,我还是和F开诚布公地谈了谈,此后的F恢复了常态,上课也认真了,紧接着的期中考试中,她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班主任当然是学生心目中最有权威的,但如何用好这种权威,什么时候该浓墨重笔,什么时候要轻描淡写,实在是一门学问。当学生对班主任心里有“气”的时候,不妨请出我们的任课老师,借用一下任课老师在很多学生心目中的亲切感,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巧妙化解学生的心理僵局。
  
  舒缓压抑情绪——借自然环境之妙
  
  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常不愿与人交流,而自我封闭会造成他们更严重的情绪压抑、低落。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去打开他的心扉呢?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对同学间的谈论非常敏感,总觉得别人对她不友善;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却接连几次考试成绩只在中等水平;父母失和分居,她和母亲一起生活,母女二人却时常起口角。她渐渐对学习产生了惧怕心理,开始谎称生病旷课。每次我询问她的状况时,她总是很不自在,回话总是以点头摇头代替,不愿多说什么。最后甚至缺考,在家中剪碎了自己的衣物,并写下遗书要自杀。面对一个不肯开口的孩子,不知道她心里的想法,想开导她是很难的。几次下来,我决定换一个环境和她谈话。我带她出了校门,在居民小区的花园里散步。她默默地跟着我,显得很紧张,我很随意地指着树木、花卉给她看并让她听听清晨的鸟叫声。她侧耳细听之时,脸上的表情慢慢地放松了。路过一排健身器材时,我拉着她做起了运动。也许是旁边老人小孩悠闲自在的样子感染了她,渐渐地,她的动作变得灵活起来。我指着一个正在学步的孩子跟她说:“你看,那个小孩子笑起来多可爱啊!”看着孩子笨拙天真的样子,她也笑了。我紧接着说:“其实你笑起来也很可爱啊!”她有些不好意思。我又说:“其实如果能像这个小孩一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单自己愉快,连看的人也觉得可爱。把使你不愉快的东西说出来,扔掉它,生活就会像这个清晨一样美好。”接着我给她讲了个故事:“两只小鸟都想飞过大海,第一只准备了充足的干粮,打了个大包裹,准备一口气飞过去,第二只只衔了根小树枝。结果第一只飞了一会儿就被沉重的包裹所累,放弃了计划,而第二只小鸟飞累了就把树枝放在海面上,站在上面休息休息,啄些小鱼吃,终于顺利地到达了彼岸。我告诉她,这根小树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就是信心。”她看我的目光里开始有了信任,断断续续地说起了心中的烦恼……
  学生很少主动对老师敞开心扉。所以,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除了平时细致关心,不妨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感染他们,借景抒情,搭建起师生间交流的桥梁。
  
  无声的提醒和鼓励——借小道具之功
  
  教师常通过谈话来提醒、教育学生,无休止的谈话会使学生厌烦。但没有教育上的反复和强调,大多数学生是很难改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我认为可以使用一些小道具来起到谈话后的反复强调作用。
  有一阵子班里的男生间流行起了一种游戏牌。每到课间休息和中午吃饭时间,他们就三五成堆地凑在一起玩牌,常常是到了上课还心思不定。为此我在班会课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找其中几个带头的学生单独谈过,结果是他们的活动由明转暗,竟然还派了一个“暗哨”守在教室门口。我也不甘示弱,每次发现就没收,牌在我的办公室堆了厚厚一叠,但他们还是禁不住隔三差五地带来。我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不是不知道我的用心,也不是不愿意认真学习,只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限。
  怎么办呢?恰逢艺术节要布置教室,我灵机一动,把特别爱玩牌的男生全叫到了教室外面,拿出游戏牌,宣布全部还给他们。他们虽然有点不相信,但都非常高兴。接着我说:“最近因为游戏牌的事,老师很伤脑筋,现在老师把牌还给你们了,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做些事呢?”他们拍着胸脯做保证。我告诉他们需要材料制作标语,而班费有限,我指着牌背面的图案说:“能不能暂时借用一下你们的宝贝呢?”学生说:“老师,你可真能绕弯啊!”我笑了,他们也笑了。第二天,我在教室后墙看到了他们用游戏牌贴好的标语:认真。我特意在班会课上赞扬他们肯为班级出力,带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课间玩游戏牌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其实,多数学生知道何可为何不可为,之所以行动跟不上,还是由于惰性或自控能力差。过多的批评会使他们心生抵触,甚至逆反。给一个课上坐不住的学生送一本精美的课堂笔记本,把没收的东西作为信任的表示还给他们,能让他们在感动之余,时时提醒自己改掉不足之处,不失为教育学生的一种好方法。
  
  从共鸣中得到感悟——借媒体报道之巧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所接触的事物远非我们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可比。当老师和家长在他们面前批判一些新生事物的弊端时,他们尽管不说,但心里却会想:“你懂什么,你玩过吗?”的确,就拿网络游戏来说,要去劝诫一个沉迷其中的孩子,他往往充耳不闻。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喜欢这些虚幻模拟的世界,没亲身投入地玩过,体会不出其中的滋味,谈起它的好坏来,总是想当然,虽然都对,却说不到孩子的心里。但是我注意到,很多媒体非常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对他们身上的种种现象进行采访报道。这是我们教师可以利用的一个资源。
  一年暑假,一个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孩子离家出走了,因为成绩下降和父亲起了冲突,父亲打了孩子。这个学生和我关系很好,我虽不做她的班主任了,但她还是发来短信,说要来看望我。日子是我特意选的。她来了之后我先和她聊了聊,她毫不避讳地告诉我,她住在姨妈家里。到了下午三点,我打开了电视,选择了央视的节目《健康之路》,主题是《与父母做朋友》。节目请了三个小嘉宾,都是因为各种问题和家长产生了矛盾。听到电视里的同龄人讲自己的委屈,她马上被吸引了,并小声嘟囔:“就是,一点也不理解我们。”接着节目主持人又请出了他们的父母。家长们诉说自己对孩子一点一滴的担忧,她听得很认真,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节目的最后请出了一对在博客上很有名的母子。母亲在博客上记载了儿子高三一年的学习生活。节目中母子二人坦陈相处之道,如何处理矛盾,如何相互关心。我偷眼看我的学生,从她的表情来看,显然,她很向往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相处方式。节目播完后,聪明的她问我:“老师,你是不是知道我跟我爸的事啊?”我笑了,说:“是的,但我不是你,不可能有你的切身体会,所以不评论你行为的对错。同样,在你认定你爸爸的对错之前,你也应该知道他内心的感受。你说是吗?”她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用孩子的话去感动孩子,让孩子学着换位思考,这是媒体报道给我们的启示。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