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乱世清照

作者:崔守峰




  听闻过李清照的人不少,但要真正走进她的内心,绝非易事。李清照的感情世界并非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可以概括,只因李词的“愁”味太出名了,所以我们一提及李清照,就感觉一阵薄雾般的愁绪扑面而来。
  其实,青年时代的李清照有过很多欢乐。她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又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文化世家对李清照气质与才情的塑造大有裨益,政事诗词的耳濡目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没有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李清照决意逆流。她饱览了父亲的藏书,一举一动无不充斥着文化气息,即便无外美亦有内秀。从她的作品所显露出来的气息,我们知道了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把女性对美的直觉发挥到了极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情窦初开。见有客来,疾步相避,回首暗窥。这幅画面直击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满溢温馨,惹人爱怜。
  爱情终究会来,它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此时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她的爱情纯洁而美好,夫婿是与她志同道合的儒生赵明诚。赵父也在朝为官,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两人婚后携手漫步于文学、金石等艺术之林,真个是郎情妾意,恩爱无比:“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是何等甜蜜的爱情,何等温柔的撒娇!
  与夫君相别的日子,李清照更是柔情似水,尽显女性的细腻温柔。“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彻骨的爱恋,痴痴的相思,在词彩华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混乱的时世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李清照。金人作乱,兀立北方,铁马金戈,将繁荣的开封击得粉碎,这是宋代历史上莫大的耻辱。亡宋狂逃,李清照也随夫从之。然而此时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却因在内乱中临阵脱逃而被朝廷撤职。罢官后,李清照与夫继续逃亡,两人心中皆有愧意。等到抵达乌江镇,即当年项羽的自刎处,李清照不禁心潮起伏,临江而吟:
  身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身后的赵明诚面露惭色,自叹不如。次年,赵复职后不久,染疾而亡。
  李清照几欲崩溃,从此开始了后半生的人生苦旅。
  先是婚姻的不幸。失去赵明诚后,李清照嫁与了张汝舟。张较之赵,不可同日而语。婚初还表现得温柔体帖,谁料却是想占有李手中的金石文物。这些文物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爱情的见证,当然不会轻付他人。既然得不到所求,张汝舟便完全撕下了文人的面具,露出痞性。张在李面前夸耀自己曾科考作弊一事,李嗤之以鼻,并决定告官。在宋朝,女子告夫是大逆不道,是要坐牢的,结果张被发配柳州,李清照幸因故人照应,九天后获释,总算是重获自由。
  再就是流离半生,居无定所。自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带着沉重的文物东躲西逃。她始终是追随高宗的,但赵构让她失望了。高宗带着文武百官一路狂逃,一个弱女子怎能赶及?对于视若生命的文物,李清照始终牢记丈夫遗愿,尽其所能保护。然而她的书卷、金石拓片还是遗失大半。她的心在滴血。就这么摇摆不定地过了十几年,赵构弃都再逃。李流亡至金华,写下忧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此词正是李清照悲苦流亡生涯的写照。此时的李清照,已被各种愁绪包围了:国愁、家愁、情愁……少年的她,“愁”是微薄的、轻淡的,无非是些日常琐事、儿女之情。而今的她,却担负了太多的沉重。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初看此诗,以为是放翁所作,实未想到会是李清照!如果说花木兰是战场巾帼,李清照则可谓是文坛女杰。以“愁”著称的她,骨子里也有壮士的阳刚气概。这是千古难寻,难以言状的奇气。在女词人中,几乎无人可以达到她的高度,她近乎完美,让人敬慕又生畏。
  日复一日,光阴疾逝,在重复单调而又痛苦孤寂的人生余程里,李清照走过来了,满是伤痕,身心俱疲。她如一颗流星滑落天际,悄无声息。喜剧开头,悲剧收尾,历史老人的文笔不算高明,使后人无奈又叹息。
  关于李清照,任凭多少华丽辞藻,也道不尽她绝世的美丽。我们只须记得,隔着千年的距离,有一位女词人,在满地堆积的黄花中,展现给世人最纯粹的美,然后将自己的命运轻抛至乱世的风云。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