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三维协调 构建和谐班级

作者:李孟武




  一直以来,我不愿把班主任的工作冠之以“管理”,而是更愿意用“协调”这个词——尤其对高中学生。一个“管理”,显得那么生硬,就那么冰冷冷地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设置高高在上与匍匐在下、主动强权与被动弱势的对抗两极,让人颇不舒服。现代教育,更注重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洽,是平等、合作、交流的和谐双赢。而高中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乃至定格期,他们渴望的是能沟通、表达,被理解尊重并获取指点、帮助,因而,对“管理”有着莫名的反叛与抗拒;倘教师仍然板着面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又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教育呢?从另一个层面讲,上与下的“二元”对立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时代对学生生成现代社会独立、平等、民主的人格、价值观毫无益处。
  基于此,我还是喜欢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是一种协调,顶多是一种积极的、强势的协调。所以班主任对班级的作用,重在“协”,协商、协调、指导各种关系利益;而不是上对下的“垂直管理”,主观乃至武断的“管”,那只会加深师生间的缝隙、裂痕,导致伤及双方的深深遗憾!
  
  一
  
  在构建一个和谐班集体的时候,我们似乎有两种错觉。一种以为,只要制订详尽的规章制度,强化从管头发到管作业的一揽子奖惩措施,严格认证、落实“一日常规”、“量化考核”等,就可以管出好班级、好班风乃至好成绩;另一种则想当然地走着一条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理想道路,寄希望于“制度管理”后的“文化制约”:人人提高了修养,严于律己,主动自觉,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纠错、自我奋进之心,老师完全可以淡出,从而让学生大胆自治——这两种认识其实都没有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维”或“两维”管理。
  我们所提出的“三维协调”,是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正确判断基础后的恰当举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或刚刚到达的阶段。其实,所谓的“到达”也仅是指年龄、法律意义上的“到达”,而心理层上的“到达”,应该是比较滞后的事情了(恐怕有些人三十岁在心理上也难“立”起来)。所以,他们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能理性思维,能接受外界的判定、指点和批评,但另一方面却又不能较好地把握、控制自己,情绪波动大,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
  “三维协调”,则正是针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多维举措,立体、交叉影响,从而更加有效地教育学生、构建和谐的班集体。
  
  二
  
  “三维协调”的第一维,我们设定为“制度协调”。“一日常规”、“量化考核”风靡学校,许多人奉为经典。从学生到教师,从生活到学习,莫不纳入“量化”范围,日记录、周统计、月小结,上(黑)板、上(报)栏、上墙(壁)公示,奖惩挂钩,雷厉风行,的确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严格的半军事化或封闭式管理,其好处显而易见,但其造成的“幸福指数”下降、压力过大、紧张、倦怠、不安全等问题确实不能等闲视之。
  我们认为,这种“制度协调”对于抑制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其形成良好学习生活品质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例如,我们学校近年来所倡导的“严管真爱”,即是把“真爱”以“严管”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对于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学校影响力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成效明显。但必须明确的是,首先,“制度协调”的制度一定要有一个度,要以鼓励为主,要有科学性,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像有些学校,一味挤压学习时间,从而使住校生连洗衣服、做个人卫生的时间都难以空出来,这怎么能让学生安心学习?另外,奖罚失衡,扣分项目过多,也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悲观、消极、麻木。
  其次,“制度协调”还要与学生的意见、建议、利益达成一致,广泛征求、听取学生意见,从群众中来,切合实际,易于操作,得到大部分成员的认可,这才能运行顺畅,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其权威性、规范性才能得到保证,才会发挥指导、约束、督促的积极作用。
  “三维协调”的第二维,应当是“组织协调”。其实就是班干部队伍建设。从实践情况来看,选拔、培养、指导、任用好班干部,对于协调一个班级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师生之间有年龄、认知、地位等的距离,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时间亦远不如生生之间频繁、密切;再则,班干部成员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所有的班级成员都可以尝试实践,都有机会分享这一荣誉。这种激励能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使之乐于接受班干部的协调。
  班干部的选拔要从四个方面予以衡量:责任心、表率作用、协调能力、学习成绩。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教育、培养、指导班干部,从他们的思想、生活,到学习、工作等方面,及时、有针对性地予以协调,对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工作和关系也要予以协调,使班干部队伍精诚团结,形成巨大的工作合力。
  “三维协调”的第三维,则是“文化协调”。倘若说“制度协调”是人的骨骼的话,那“组织协调”就是人的血肉,而“文化协调”无疑是人的魂灵。因为无论制度多健全,组织多完善,倘没有协调对象的内心感动与响应,那这种班集体也就显得无生机而冷冰冰,班级成员难以感到温暖与愉悦,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文化协调”实际上是思想、精神、情感、意志方面的协调。它的核心应该是共同目标的确定。从理想层面讲,就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努力奋斗;从现实层面讲,就是刻苦学习,全面发展,考入理想大学,使自己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能为社会、国家、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共同目标的确定必须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定要有利于社会、民族、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要健康,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广义的“文化协调”其实就包括“制度协调”与“组织协调”,但我们这里的“文化协调”主要偏于意志、情感、品质、精神等层面,其最高形态是班风,其呈现方式有班歌、班徽、班誓、班诫、班口号、班座右铭、格言警句、良好习惯等,是一种需要内化为学生精神品质的东西。当然,这个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反复,甚至经历曲折的浸润过程。但它一旦俘获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坚定意志品质和精神内核,它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无比巨大而且无比久远的,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铺垫。
  在讲到“文化协调”的时候,我还想强调教师的爱在这一协调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是真诚无私的,它起到一种巨大的润滑作用,它消除“制度协调”枯燥冰冷,让“文化协调”充满人文的光辉,张扬出师德的高尚与博大。
  
  三
  
  三维协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支撑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由低级到高级进行排列,那种理想的单纯的“文化协调”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美好愿望,它不可能独自支撑起和谐班级这个大厦,它需要制度、组织作保障。
  三维协调,分别从制度、组织、文化多个角度对班集体进行立体、交叉协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积极作用,是我们构建和谐班级的有益尝试。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