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消失了的“板书”

作者:杨绍臣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人,其中有个情节最让我难以忘怀——由于孩子们发生争执,一盒粉笔被摔落到地上,碎成了短小的粉笔头,时间在那一刻停止,所有的孩子泪流满面。因为没有了粉笔,在那个山村小学就意味着教学的中断,就意味着知识的断流。
  经常怀念过去的学生时代,那时最能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老师们各具特色的板书:语文老师用遒劲有力的颜体,书写着唐诗宋词;物理老师潇洒飘逸的行楷;历史老师一笔一画地强调着容易写错的地名、人名;地理老师寥寥几笔就画出精确地图……当时的我们总是在底下偷偷模仿。那时的教师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出了课的精彩。
  课堂上,一支小小的粉笔,在方寸间自由驰骋。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师或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书写重难点,或一边倾听学生的观点,一边即时记下他们的精彩。在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严肃的黑板折射出千面的表情,有激情的争论,有疑惑的释放,有娓娓道来的评述,有浮出水面的结论……举头一望,一节课的精华便浓缩在提纲挈领的要点和纲举目张的框架之中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正悄悄地改变,鼠标代替了粉笔,声效并茂的屏幕代替了土气的黑板,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扩大了课堂讲解内容的容量,也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本身也超越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傲然掌管了课堂。
  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授课老师课前进行过精心设计,一幅幅图片美仑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教师俨然是一名导游,用甜美流利的讲解,把学生和听课者瞬间从发达的现代带回到了遥远的古代。随着鼠标的点击,画面上出现了四个物品,教师让学生交流喜欢哪一个,耐心地启发着学生,用期待的目光巡视着全体学生,终于有位学生读懂了老师的眼神,站起来回答。教师非常满意地点击出“正确”答案,并在黑板上张贴着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一切均在有条不紊中进行着,显得那么从容、镇定。整堂课就像一幅构图饱满而没有丝毫空隙的工笔画,唯一的“缺憾”是粘贴纸条的胶带不结实,老是将“艺术字板书”落到地上,害得教师蹲下起来重复粘贴了多次。一节课结束,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一下粉笔,黑板上也不曾留下一点点书写的痕迹。连课题的最后出现,也是用事先准备好的色彩艳丽的纸条粘上去的。
  笔者非常佩服这位教师的授课艺术,但对缺少现场板书的课堂却有着深深的遗憾。板书的过程,可以使知识结构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把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它也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是展示教师和学生思维过程的缩略图。课前制作好的精美课件、事前准备好的粘贴纸条固然可以节约课上大量宝贵的板书时间,可那毕竟只是教师的个人思维过程。只会引领着学生往一个个事先挖好的“坑”里跳,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垄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而产生的丰富的、不可预料的生成性内容,往往是没有办法及时加进课件和粘贴的纸条里的。
  理想的课堂既可以是精致的,也可以是朴素的。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声轻轻的赞美,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块普通的黑板,一支小小的粉笔,都可以让人怦然心动,受到美的熏染。我们不需要刻意的精致,不需要虚空的演绎,再精美的东西,如果没有触及心灵的深处,也只会落下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名声。
  喜欢那一支支粉笔在黑板上灵动飞舞,舞出的是师生间的心灵交汇;喜欢教师们侧转身体专注的姿态,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在方寸间得到充盈;喜欢教师们异彩纷呈的板书字体,激发起无数学生灵动的思维;喜欢教师们边讲解边勾画,师生互动是那么亲切、和谐。这都是老师们真情的流露,勾勒了一幅幅世间最美丽的画卷。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