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班级管理效能感提高的策略

作者:屈宏华




  不少班主任感到班级工作使他们心力交瘁,力不从心,明确表示“如果可以选择,不愿再做班主任。”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班主任对本职工作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感觉自己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信,无法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学生利益、教师利益和学校利益均受到损害。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直观感觉好像是班主任的工作方法问题,而事实上是因为他们实现目标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不够,对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缺乏自信,班主任班级管理自我效能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一种主观推测。
  近30年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富于进取精神。我国学者辛涛等人在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后发现,教师自我效能感不同导致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罗斯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在改革中往往更能接受挑战,而自我效能感弱的教师,改革动机不强烈,工作不努力且普遍感觉紧张和压抑。施瓦尔泽等也发现,自我效能感弱的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往往倾向于焦虑和担忧。因此,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效能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班主任、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个人:转变观念,积累经验
  
  1.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班集体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以及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作为教师,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学生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而压制有余。
  正确的学生观引导班主任正确分析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差生”的发展潜能不可低估。正确的学生观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容易从学生那里得到较好的评价,有助于提高班主任效能感。
  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观也非常重要。有的班主任习惯盯着几个后进生,为了几个后进生绞尽脑汁,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因为几个后进生没有明显进步而轻易否定自己班级管理的成果。事实上,只要班级主流是好的,就应该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先进集体,成员间都存在差异,总会存在个别后进的成员。所以不能因为集体中有几个后进成员而否定自己集体的先进性。
  2.寻求相应的理论支撑
  班主任一定要为自己的工作开展找到理论支撑,这对班主任教育的方法选择和信念支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工作中的精神支柱。如“多元智能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组织管理的重要原则等对后进生教育和班级管理有相当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工作中,有些班主任既没有自己的理论感悟,也不学习和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整天像无头苍蝇一样。如果班主任坚持不懈地用理论指导工作,去实践理论,不断反思、总结,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3.为班集体建设找到一个突破口
  班主任工作面广、任务重,如果样样工作都同时做好、所有学生都同时进步,有相当难度,所以“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找一个突破口,常抓不懈,使之形成特色,成为班级亮点,以此照亮全班学生的心,并成为班级下一个新的奋斗目标的起点。做班主任最怕的就是三年下来,所带的班一无是处、毫无优点,这是最令自己心痛,最降低自己效能感的情形。如可以把班级目标确定为“卫生整洁特色班”,很长一段时间就围绕此目标,让学生们一起献计献策,一起努力来装扮自己的班级,一起来约束同学讲卫生、不乱丢垃圾等,使教室显得整洁、温馨。当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化成为班级成果的时候,也就是下一个班级新目标开始的时候。
  4.理性看待自己的成败和他人的替代经验
  自身的成败经验是一种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因为是基于个体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为此,班主任要经常自我反思,理性地分析自己曾经的成功与失败,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在自己或别人摔倒过的地方重蹈覆辙。当班主任用某种方法改变不了学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改变自己。这样才能体验更多的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于别人的替代经验更需要作理性分析。目前新闻媒体关于学生难教、师生冲突等的报道越来越多。事实上,教育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同样一句话,不同人说,效果不一样;同样的方法,不同的班主任去实施,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所以他人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己也会失败。如果对报刊上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的事件进行理性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事教师的语言和行为的过激和冲动。作为旁观者,找出其中不当的语言和教育行为的欠妥之处,就可以避免同类冲突了。
  
  二、学校:创造条件,加强培训
  
  1.建立全方位的学校支持系统,为班主任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完善的学校制度,如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规范等,作为学校无形的、强大的支持系统,是学校良性运作的基础。学校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对他们工作中的进步及时给予奖励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提高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挥其潜能,深化其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学校评价很多时候是一种结果评价,其实在工作中,循序渐进的过程评价更有利于班主任效能感的形成,因为这种评价结合了班主任的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管理者应该给予班主任支持,重视班主任个体的成败经验,以及个体成败后产生的情绪影响,重视所有的与班主任交流、沟通的渠道,重视及时鼓励、认可的方式,增强班主任的效能感。
  2.优化学校各层面的关系,形成良性的评价和规劝氛围
  教师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是反映一个组织人文氛围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文氛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评价和规劝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的评价和规劝都是善意的、积极的、有指导意义的,有助于班主任效能感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学校各种关系恶化,就容易出现不客观的,甚至打击性的评价,而不是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规劝也更多表现为消极,如“干好干坏都一个样”、“学校根本就不应该招这样的学生,你拼命干有什么用呢?”、“家长都不管了,你还理他干吗?”等,这些规劝都会降低班主任的效能感。
  3.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增强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的认同感
  班主任作为直接跟家长沟通的对象,他的威信和形象与学校的威信和形象有直接的相关度,这是家长的第一感觉。家长如果对学校的教育活动充满信心,对学校的教育行为认同,就容易认同班主任的行为,肯定班主任的能力。家长的评价对班主任效能感也起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主动宣传学校的办学业绩、学校教育行为的意图,争取家长从整体上认同学校。
  4.组织相关的专题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学校要切实提高班主任业务能力水平,开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工作,给班主任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培训要注重实际操作,针对教育热点、班级管理难点和常见问题分专题进行研究。特别对于班主任个体行为的结果经验、新闻媒体的教育事件,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班主任效能感的教育事件,进行引导性的理性分析,让班主任看到问题所在,从中吸取教训,减弱他人的替代经验对班主任效能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5.在人事安排方面,充分考虑班主任的业务能力和效能感高低等因素
  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范围的任务和情境,而乐于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从事的工作。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能力的发展。
  学校在安排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班级管理任务分析和能力评估分析,对不同业务能力、效能感强弱不同的班主任分配相应难度的班级工作,尽量避免能力与任务难度反差太大的工作安排,让每个班主任所做的工作都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促进其效能感的提高。
  6.学校管理者不能忽视集体效能感对班主任效能感的影响
  班杜拉在1997年提出了集体效能感概念,这是效能感研究领域的延伸。教师集体效能感是“教师集体影响学生发展的能力判断,是一种教师集体的知觉”,会直接影响班主任个体效能感。在一个充满正气、互助鼓励、相互信任的人文氛围良好的学校集体中,士气高涨,集体效能感很强,班主任的个体效能感也会随之增强。
  要形成良好的集体效能感,需要长期的积累,有时甚至要跟社会的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较量,面对社会上具有负面影响的、具有替代经验的事件,学校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
  
  三、社会:优化环境,正确引导
  
  目前,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很高,而社会的复杂性给学校教育带来的难度却更大,这一矛盾直接降低了班主任的效能感。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在社会没有给学校教育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的时候,没有对学校教育产生更多积极影响的时候,就不能求全责备。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在此呼吁:各新闻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客观、详实,切不可断章取义。如果不具备专业分析能力就不应该妄加评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容易误导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误导教师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看法,容易动摇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班主任班级管理效能感的增强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个人是内因,学校和社会是外因。班主任只有通过个人主动积极的努力,借助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支持,才能提高自身的效能感。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