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师子女教育为何“灯下黑”

作者:胡修强




  一般说来,身为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他们知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问题看得准,也具有及时纠正的条件。然而,现实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优秀的老师,送走N届毕业生,教出无数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可是一提到自己的子女,却头疼不已。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好老师不一定是好家长
  作为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时不时还要为评优晋级准备各种检查材料。由于在上班时消耗大量精力,身心俱疲,回到家对孩子往往缺乏耐心。孩子稍有顶撞,父母就会火冒三丈,甚至简单粗暴地打骂。时间一长,孩子在感情上渐渐地疏远父母,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不跟父母交流。
  省重点中学的朱老师,孩子在校旁的一所小学上学。他对孩子要求特别严,从不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也没主动要过。有一天,女儿的班主任告诉他:“朱老师,你女儿在学校小卖部赊东西吃,还向班上其他同学要钱还账!”他的脸红了,火辣辣的难以自控,但碍于班主任在场,不好立即发作。回到家里,等女儿放下书包,他的怒气再也无法用理智控制了:“你怎么这么丢脸!竟然赊东西吃!还向别的同学要钱?”不等孩子解释,两记响亮的耳光印在孩子稚嫩的脸上,孩子不断地抽咽着。到了半夜,孩子开始发烧。他吓坏了,赶紧打车去医院,孩子一连打了几天点滴。朱老师每当向人讲起这件事时都很后悔,自己平时对孩子关心不够,交流太少,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是位不称职的家长。
  还有些老师,回到家里依然是那副脸孔,孩子有时就受不了。一位老师曾经给自己的孩子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又不是我的老师,我凭什么听你的?这是我们老师教的,就是没错!”因而教师一定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在学校为学生的老师,在家为孩子的父母。同时,面对子女,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变化。
  教师子女也是普通人
  老师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不自觉地就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出色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有一点做得不好,就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还有就是犯老师的职业病,总是以教育的眼光看人,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不免在家说教过多,引起孩子的反感。
  身为示范高中副校长的刘老师,由于工作忙,孩子上小学、初中时,他都无暇顾及。等孩子上了高中,由于同校,他认为总算有了补偿的机会,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一切,对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了如指掌,还将孩子入学以来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录下来,帮孩子分析原因及趋势。结果适得其反,十六七岁的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孩子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喜欢上电脑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刘校长暴跳如雷,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父子之间出现了矛盾。每当提及这段时光,已升入重点大学的儿子就感慨万千。他说:“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心目中,我是一个乖巧、幸福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遇到困难,不用问别人,还经常能读到其他同学看不到的书籍。可其中的甘苦只有我自己清楚。我的优秀成绩是用无数时间和汗水换来的。在学校,我除了要完成和其他同学相同的作业,还必须完成爸爸每天给我规定的任务。回到家,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喘息。即使是双休日,我也没机会休息,还有做不完的训练题等着我。我真的好累!可在爸爸面前,我却从不敢说累。因为爸爸时常说:‘你是爸爸的一面镜子,如果儿子成绩不好,爸爸怎能教育其他学生呢?别人又会怎么说爸爸呢?’我只有用功、用功、再用功,才对得起爸爸。然而,在爸爸眼里,我总是这做不好那也不行。我学习简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爸爸的面子。”这一番话耐人寻味。教师子女在学校享受着“特殊待遇”的同时,也承受着父母社会角色带来的压力。
  教师的孩子学习不比别人强,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千万不要认为我是老师,别人的孩子都教好了,自己的孩子绝不能教不好。我们都知道,好孩子并不仅仅是老师教出来的,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有很多。总是拿班级最优秀的学生与自己的孩子做对比,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学习,因材施教。
  有意栽花花会开
  谈起对儿子的教育,教英语的李老师话匣子就打开了。李老师性格温和,很少对学生发脾气。但不知为什么,在儿子小的时候,她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冲儿子大喊大叫。训斥完还解释说:因为你是我儿子!终于有一天,儿子反抗了:凭什么是你儿子,你就该向我发脾气!当时她一愣,随后想一想,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没有道理,后来就养成了遇事与儿子商量的习惯。儿子上初中时,并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上课没精打采,作业经常完成不了,成绩一直中下等。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而是一边不断地教育,一边耐心地等待。临近中考,儿子的成绩仍不见起色,英语很少及格,语文错字连篇,有一次作文竟只写了19个字。李老师不急不躁,她与儿子商量:每天在学校完成数理化作业,吃完晚饭后,先去一位同事家补半小时语文,然后她再亲自辅导半小时英语。这样,一直坚持到中考。后来,孩子的中考成绩语文97.5分,英语106.5分,顺利升入理想的中学。由此,她得出的经验是:作为父母,最忌讳的就是给孩子空讲大道理,最需要的是给孩子具体的指导;这种指导和帮助要以孩子同意为前提,还要制定可行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上初中时,儿子就有了比较好的异性朋友。李老师认为很正常,只给儿子提出三条建议:一是不要只关注一个女生,要多交好朋友;二是不要单独和一个女生活动,出去玩至少有三个人;三是要在学习上相互促进。整个初中,儿子还能按照这三条去做。但高一时,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一天,儿子与一个女同学去公园玩,被同学看见并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又把这件事告知了女生的母亲。那位母亲非常生气,不仅到学校找校长告了李老师的状,还当即规定女儿每天放学后必须回家,断绝与李老师儿子的一切来往。面对这一切,李老师觉得应该冷处理,相信两个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因为儿子已经很郁闷,如果再加指责,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他的负担。但是面对儿子的消极情绪又不能不管,于是她就教给了儿子一些排除烦恼的方法,让他学着调整情绪。过了一段时间,儿子不仅很快恢复,而且后来再遇到困难挫折时,就知道如何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人也变得更自信了。
  教师子女的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其规律需要人们去探索。最熟悉的往往容易成为最陌生的,做教师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尊重孩子独立发展的权力,给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长所必经的痛苦,从而成人成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扬长避短,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