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像李迪那样做幸福的班主任
作者:张万祥
李迪确实是幸福的。命运似乎青睐于她,让她在2007年赢得了这么多耀眼的荣誉:应出版集团的邀请完成了五本书,其中四本以《李迪文集》为总题问世;成为《教育在线》、《班主任之友》等教育网站深受欢迎的版主;在《河南教育》《班主任之友》《福建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十来篇文章;9月被评为郑州市第二届“百名名师”;应邀和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同台为西安的广大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12月获得全国首届班主任“心灵写诗”金笔奖,并且和李镇西结为师徒……一时间,李迪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在几个知名教育网站,“天下无人不识君”,李迪成了众多网友推崇的对象。
李迪的幸福充盈于她生活的每时每刻,即使是读书,也充满了诗情画意。“窗外下着多情的绵绵细雨……一卷在手,神游其中,间或望一眼满窗树叶的湿润、晶莹、碧透,我的心情便忽然变得温暖而又柔软,还夹杂着一种丝丝缕缕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甜蜜的伤感……把手中的书掩起来,索性坐在窗下看细雨蒙蒙,又见一只喜鹊歌唱枝头,蹦来跳去、兴趣盎然,便感觉自己的心已经和喜鹊相通。”(李迪《下雨天,读书天》)夏日的午后,“慵懒地临窗独坐,间或抿一口清茶,低头是由衷喜欢的文字:‘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抬头是满眼的碧绿青翠,‘盈盈清风笑逐开,闭窗还怕暑归来’。耳听着鸟语声声、蝉鸣阵阵,心头顿时一片空灵,自觉远离尘世纷扰、没有急功近利。”(李迪《下辈子依然做女人》)更多的日子里,她“拿出自己最钟爱的书,泡一杯绿茶,在袅袅清香里,倚于窗前,或坐下来抚一把流苏慢摇的檀香扇,或握一只活色生香的陶茶壶,或干脆合着一曲管弦缠绵的《高山流水》,就这样去读,全身心地去读——什么都可有可无了。如此纵观古往今来,神游物外,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滋润生命,抚慰心灵,扩大智慧和见识,远离追名逐利无谓的斗争”。她幸福地叹道:“这样的日子极好,简直要赛过神仙了啊!”
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让人获得幸福,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李迪是幸福的。洋溢在她脸庞上的永远是阳光般灿烂甜蜜的笑容。这是她的外貌特征之一。难道李迪是生活在世外桃源?难道她不食人间烟火?不是的。同广大教师一样,她的面前并不是一味的莺歌燕舞、艳阳高照,更不是一味的一马平川。她的身边围绕着一群特殊的学生——中招考试的“失败者”,普通高中的“淘汰者”,甚至是让家长灰心的“遗弃者”。这样一群中职生生出的事端自然就多,“多次打架、三次丢钱、逼班长退位、被外班男生追求、二次‘整风’,炒老师的鱿鱼”……都曾让李迪焦头烂额。许多职校老师对学生是无奈,是躲避,是厌恶,是疏远,是牢骚满腹;许多职校老师对工作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是,幸福感始终充盈李迪的心间。
李迪赢得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像李迪那样做幸福的班主任?这是应该探讨、挖掘的。答案是多重的,而良好的心态是第一位的。
良好的心态促使她沉下心来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把,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李迪读书没有功利性,她读了大量文学书籍,所以她的文章引经据典,古典诗词名句能随手拈来;她读了大量佛教的、道家的、禅宗的书籍,具有澄明豁达的心境,洞察了“心若晴,雨也是晴;心若雨,晴也是雨”的哲理。她深有体会地说:“我深知‘提起云遮天,放下是红莲’,感觉人的欲望犹如遮天的乌云,而放下之后,便如清净的红莲。所以,人的一生,有些东西可以握在手里,有些却只是过路的风景。那过路的风景,看看可以,但不能太贪恋。即使眷恋留存在骨髓中,在转身离去的时候,该放下的,还是要放下。”(李迪《“梨花木”和领导的故事》)她读了大量心理学的书籍,所以她能够成功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书让她的作品富有特殊的魅力,我在为她的书稿写的序中说:“李迪的作品似乎像是一杯绿茶,淡淡的,闻不见浓郁的茶香,看不见艳丽的茶花。这是一种没有身价,没有名声,甚至没有品牌的绿茶,是生产于民间,不见经传,‘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山间,在水畔,历经风雨、雷电,吸取阳光、雨露,汲取天地日月精华。于是,越品越香,这种香是沁人心脾的,是深入骨髓的,是熏染心灵的。在淡淡的茶香中,你不知不觉陶醉了。”
良好的心态帮助她转换教育观念
她认识到:作为普通的职校教师,过多地去埋怨外部因素毫无用处,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职业心态、专业素养、教育艺术。只有如此,才能解放自己,也适度解放与造福学生。职校教师从被动中求主动,必须有所作为。她在带班过程中,享受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欢乐。于是,她爱事业爱生活爱学生,特别是爱后进生。即使对那些“顽固难化”“屡教难改”的后进生也不轻言放弃。于是,在她的笔下,在一般人眼里不怎么可爱的后进生,也活灵活现,闪动着灵动的光芒。
良好的心态扶助她保持自由的心
我们面对的是五彩缤纷、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往往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所谓“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为师者应该怎么办?李迪始终不肯做物质的奴仆,她的大哥这样描述她:“她总是提醒自己要淡泊、要洒脱,绝不肯‘心为形役’,甚至开玩笑说:‘别告诉我人家都挣了多少钱,别说我现在很屈才,我不想知道这些,我宁肯相信自己最富有、最快乐。你说我是阿Q精神我都认了。’”在李迪的心中,没有名利的喧嚣,没有物质的诱惑,更没有趋炎附势的念头。她只想管理好自己的班级,教好自己的课,写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读读自己喜欢的书。她的心宁静如水,波澜不惊,以一颗宁静之心笑看人生起伏,淡定是是非非,从容对待每一个独特的学生。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她坦然待世,真诚待人,当一个平常人,做一番平常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她自述道:“近年来,我要求自己每天阅读一万字,书写一千字。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视界更加敞亮;在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思想日益深刻。可以肯定,一个成长中的老师,必定有时时审视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闲暇。只有明白什么是心灵的需要,什么是形式的禁锢,才能做到心不为形役,不为物质牵绊,并保持着敏锐目光,去认识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没有一颗宁静之心,能达到这种境界吗?
良好的心态滋养她闲适的心境
“耳边流淌着《望月》——化顽石为柔水的好乐,于宁静中,为我送来至为珍贵的澄清明净。眼前没有月,只有悄无声息的细雨,如古代宫廷里嫔妃的行走,轻轻悄悄、柔软娴静,凭空给人带来清清爽爽、甜甜蜜蜜、缠缠绵绵的思绪。小道边的梧桐、白杨遮天蔽日,使温柔零星的小雨也难得落到我身上。没有了抓蝉的老人和孩子,今天‘将军楼’附近格外静谧,百日红开得正艳,一串串花儿在雨中幽幽地散发着香气,眼前的花园、小径、树木、微风,只属于我和小雨……”(李迪《望月》)
没有良好的心态,怎能具有这样闲适的心境,怎能写出这样迷人的文字?教育需要闲适,教育者需要闲适。2006年7月24日《德育报》刊登了桑青老师一篇题为《教师应享受教育中的闲适》的文字,入木三分道:“缺乏闲适的教育必然会少几分清新与安详,多几分浮躁与嚣张。缺少闲适的教育必然缺少自由、创造性与个性的生成,缺少人格的厚重。一群身心疲惫的教师,只能培养一群目光呆滞的学生。教育应关注和尊重闲适,享受休闲,让它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闲适意味着在管理工作及学习中师生较宽广的天地及更充足的个性展示,它往往与高效相伴——闲适后才有高效的激情与精力。享受闲适意味着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调节生活节奏;享受闲适意味着加强身心修养,宠辱不惊,安贫乐道,减少过分的名利羁绊,在喧嚣中保持一颗不断滋生教育大智慧的恬淡的心;享受闲适意味着懂得利用闲适,创造并抓住最佳契机施教,以达事半功倍之效。享受闲适,便是亲近教育的智慧,接受良好的教育本领。”
良好的心态激励她培育感恩的心
凡是接触过她的人,都会为她的热情所打动;凡是对她有过帮助的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她也会牢牢记在心里。她的感恩之情是真挚的,是持久的,是自然的。她感谢网络给她带来新的信息、新的朋友,她感谢众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她感谢张万祥、李镇西、王晓春、孙阳立、蒋玉燕、村夫等老教师的引领,她说:“有这些长者的引领,我才会健康稳步成长。”
她在《灯碗碗开花在窗台》的文章中写道:“我是从内心深处感激它、欣赏它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地面时,它们慢慢张开粉色的、淡紫色的花瓣,露出黄色的有着淡淡清香的花蕊,一朵朵挂在了墙上、木棍上、线上,或者就平平地躺在地上,只是努力地仰起小脸,迎着太阳,看着蓝天。经清露泽濡过的花朵,软绵凉润,有天鹅绒般的质感,不忍触碰,惹人疼怜。古有佳句:‘绿蔓如藤不用栽,淡青花绕竹篱开。披衣向晓还堪爱,忽见蜻蜓带露来。’它的寿命似乎很短,来不及等到中午,就会小心地合上小喇叭,乖乖地匍匐着,像闭着眼睛熟睡的婴儿,静静地等待着夜晚的到来。这时,我的心和它们是相通的。”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对世上万物充满感激之心的教师,怎会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李迪饱含深情地说:“我会用我的灵动的心去写,而不是用没有生命的笔去写;我会用我火热的青春和生命去做,而不是用嘴去说。我的文章很难发表,但我会在三尺讲台上辛勤播种,让我的学生心灵美丽如花、气质浪漫如诗;让自己的爱心轻盈芬芳、情思风流潇洒。”这就是她——一位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追求!她把带班管理学生当作幸福,甚至她把终生当班主任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她把写作当作幸福,她把上网当作幸福,她把拜师学习当作幸福,她把读书当作幸福……李迪在教育中享受到了幸福,而幸福感促使她在教育的征程中走得更远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