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精神关怀的实现途径

作者:王建成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精神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成长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精神关怀应该是向善的、向上的、启智的和审美的,它使学生的心灵生长出精神、思想、情感、道德、意志与想象的一翼。缺乏这一翼,就难以拓展人日益狭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当前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唯智性的教育与功利性的教育,无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压抑学生精神层面的自由伸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因而变得单调、贫乏。这种教育的结果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从心理学角度讲,在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是一些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状况,比如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需要等。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就更应当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更应该重视那些内在的、非功利色彩的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追求。教育改革越是走向深入,就越将走向对生命的尊重、对心灵的关注和对精神的关怀。
  
  一、精神关怀的价值追求
  
  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精神关怀,塑造人的心灵、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的根本,精神的贫乏必将导致道德的空虚和堕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教育问题专家米勒在其《精神与灵魂:精神性课程探索》一书中,重新反思了“什么样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个传统的教育哲学问题。他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因此,教育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巨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建构健康而完整的心灵世界。由此可见,教育的灵魂在于教育要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真、善、美、公正、自由、智慧、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精神关怀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温暖的感化,唤醒、激活他们内心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事物的向往,让学生拥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碰撞、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教育着眼于精神关怀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意味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二、精神关怀的动力源泉
  
  教师的精神关怀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困惑、愿望为参照,以最淳朴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沐浴着师爱的阳光成长。那么教师拿什么给学生精神关怀?精神关怀的思想根基在哪里?动力源泉在哪里?怎样才是有效的精神关怀?教师的人格有足以感化学生的力量吗?学生从教师身上能够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吗?有效的精神关怀依赖于教师深厚的理论与丰富的思想。思想是理论的灵魂,能给学生精神的滋养,会对学生心灵的丰满、充实产生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用。教师一旦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来理解生命、理解教育,其学问与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崇高。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精神充满人性的光辉,这些需要教师坚持读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读书能提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生命哲学、读教育名著、读教育心理学、读新课程理念,与大师对话,与学者为友,探寻庄子的道家智慧、孔子的儒家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萨特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杜威的民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心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等等。当精神关怀的意识融化为教师的血液与气息时,它便自然而然地润泽着学生的生命。
  
  三、精神关怀的实现途径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相对于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真诚、和谐,教师所有的教育技巧都显得那么苍白和脆弱。宽容和爱,才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爱的表达应该既是无微不至的、真诚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当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需要倾注自己的情感与爱心的事业时,把学生的快乐成长当作自己的幸福时,那么我们便会把对学生的关怀当作自己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就会把每一颗心灵作为自己思考、研究、倾听和欣赏的对象,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与痛苦。”学生需要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得到激励与感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今天的学生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过着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接触和探索,缺少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这种教育是一种心灵隔离活动,而没有达到与精神相契合的境界。学校要建构一个尽可能真切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而不是一种由符号、文字堆砌出来的生活。学校要培育积极的生命情感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建构学生个体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联。学校要积极敞开主体通向世界的窗口,引导学生去真实地感受外在世界。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人情,体察民生,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品味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索远远胜过追求纯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从高人一等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用爱来关怀学生,用平常心来对待学生,用精神的成长来审视学生,用宽厚心来包容学生,使学生沐浴着精神关怀而健康成长。
  3.让阅读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途径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粮食来滋养我们的心灵。“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与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苏霍姆林斯基)阅读可以让我们抵达更广阔的精神彼岸,奔向崭新的精神天地。经典作品传承着不同民族的精神,是人类文明最精彩的华章。阅读经典对于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让学生从历史中、从伟大人物的传记中、从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伟大、人生的美好、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唤起内心深处的崇高感、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人生的超越。课堂以外有千山万水,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学生才能走出狭窄的精神洞穴,领略人类文明的精神丰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与莎士比亚、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与罗曼·罗兰、曹雪芹展开情与情的交流,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阅读还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快乐自主地阅读,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这一途径让学生获得精神的充实感。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