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从学生的反面行为探寻管理思路
作者:倪学清
从换门牌到设立摸高架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是一所被专家誉为“中国教育经典”的学校。这所投资一个亿的学校,从全国招聘了一流的教师,从全市招收了一流的学生。是不是这样一所学校就不出问题了呢?不是的,照样出问题。比如,建校之初,教室的门牌常常被学生用手打歪或打下来。老师们都感到奇怪:这个高高的门牌碍着学生什么了?他为什么要破坏呢?看来学生的道德品质还真有点成问题。
于是,学校总务主任就安排人抓这个破坏门牌的学生,不久就把损坏门牌的学生找到了。接下来,学校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究竟是不是道德品质问题?
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蹦一蹦,跳一跳,打一打,闹一闹,完全属于正常行为,如果他们不蹦不跳,不打不闹,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反而不正常了。我们不能一看到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就往道德品质上想,用道德的尺子去评判学生,应更多地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个性品质入手,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考虑得那么复杂。他们打门牌,是不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跳得有多高?我们走在路上,不是也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跳起来用手够一下树叶吗?青春期的学生,血气方刚,有着无尽的能量,我们能否给他们一个释放的场所和机会?康成的校长是一个非常开明的校长,他后来不但更换了门牌,而且在门口两侧,分别设置了一个摸高架,这个摸高架上面有刻度,可以满足孩子检验自己弹跳力的欲望。这以后,教室门牌再也没有被毁坏。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最大限度地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能总是压抑、管制。那种以泯灭孩子天性为代价的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特殊时间表给孩子留足宣泄余地
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住宿学生难管理,特别是晚睡纪律很难维持。尽管学校建立了教师、学生双向督查机制,但是往往督查人员一离开,他们又开始滔滔不绝。
然而,康成中学的老师却解决了这一难题。校长与老师们认真地分析研究了学生睡前说话的原因。原来,每天晚上有三节晚自习,第一节和第二节晚自习后,都有一个课间十分钟。学生在经历了四十分钟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就利用这有限的课间十分钟来倾吐心声。而第三节晚自习下了之后,学生马上就得站队回到宿舍,没有了倾吐的机会,于是打了熄灯铃之后继续说话。想一想,我们这些大人们从电影院里走出的时候,不也在叽叽喳喳,讨论刚才电影里面的精彩镜头吗?所以,学生刚下了课说话,是十分正常的。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而且不少是在讨论学习问题。但这牺牲了休息时间,又违反了学校的作息制度,是不正确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康成中学想出了一个办法:制定特殊时间表。即每天晚上下了第三节晚自习后,学生不用马上站队集合回宿舍,而是可以留在教室内尽情说话,并名正言顺地起了个名字,叫做“喧哗十分钟”。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宿舍纪律明显好转。
人就是这么“怪”,你宽容他,他也理解你;你给他同情,他就给你回报。不是么?
教育也是这么“怪”,你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你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不是么?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不是一个个立在地上的木桩。你必须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因势利导,不能用扣分、“不准”等办法压制,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他想说话,你给了他说话的机会,你把他想要的都给了他,你满足了他,他能不接受必需的约束吗?可长期以来,我们制定规章制度,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导致教育管理的被动与尴尬。
扔掉馒头不是浪费粮食
不少学校管理者,都为学生扔馒头这一现象感到头痛,认为如今的学生太不知道珍惜粮食了。甚至有的班主任把学生扔掉的馒头摆到讲桌上,开忆苦思甜会。国家督学李希贵在高密一中做校长时,也发现个别学生把吃剩的馒头随意扔掉,但他没有给学生扣上品德不佳的帽子,而是从学校食堂找原因。他让伙房改装馒头机,每顿饭做二两一个的馒头,再做一两一个的包子。这样一来,乱扔馒头的现象就悄悄地绝迹了。
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学校,一看到学生迟到就认为他不守纪律,不问一问他为什么迟到。比如,因为厕所太小,一下了课,学生都呼啦啦拥到那儿去,或者,有的老师拖堂……他能不迟到吗?
所以,我们应当学会从学生的“反面”行为中寻求管理的思路,牢固树立人本思想,更多地关注学生,不要随意上纲上线;更多地顺应孩子发展的天性,不要总是关、卡、压;更多地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教育可以变得简单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