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师生同行,享受教育幸福
作者:陈 祥
就我们班主任群体自身而言,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班主任的生活状态是忙得痛苦,活得残缺。所以,不如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自身行为方式的转变,来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师生同唱一首歌
我之所以首推这一点,是有着切身的体会。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大讲纪律卫生,而是“师生同唱一首歌”。这一首歌(即班歌),可以是全班同学投票“海选”产生的,也可以是全班师生发挥才情“原创”的(我本人更喜欢后一种方式)。通过师生同唱一首歌,在无形之中便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与隔膜,增强了熟悉与信任。
每一次开班会,第一件事也是师生同唱班歌。我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做的不是作检讨,而是上台为全班同学唱班歌。事实证明,作为班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班歌,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在凝聚人气方面,有着独特而明显的作用,远比“老班”一人在台上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师生同开家长会
这是我班主任工作的一大特色,效果特别好。以往开家长会时,我与其他的班主任老师一样,实行“家长+教师”模式,而对学生实行“隔离”。这样几次下来,我发觉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对开“家长会”无动于衷,有的学生则怀有一种恐惧心理,而那些平时比较调皮、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更是对开“家长会”抱着一种“敌视”态度。这样直接造成一个结果:很多学生家长不来——因为学生回家根本就不通知家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被迫实行改革:开家长会时所有学生也参加,与家长一起进入会场,对号入座。每位家长入场时都会领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子女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优势学科、劣势学科、学情分析等。然后,我会当着学生的面,与家长交流,表扬的表扬,批评的批评,鼓励的鼓励。从那以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开家长会。
教育本就是“教师、学生、家长”的三位一体,开家长会,怎么能缺少最重要的那一个呢?
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共写随笔,不仅是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笔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日记、书信、随想、文学创作等。开学之初,我就在教室的墙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名字叫“心灵小语”,凡是本班的师生随笔,都可以“发表”在上面。我首先写了两篇随笔贴在上面,一是“新学期致词”,一是“个人小传”。后来,“心灵小语”几乎贴满了一面墙。作者有教师也有学生;内容有我和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劝勉,对学习方法的介绍,有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祝福,对生活的思考,对班级中不文明现象的批评……师生随笔的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有手写的,有打印的,有全文字的,有图文并茂的。就这样,我们班几乎没有了板报,却全是墙报。
值得指出的是,师生随笔决不能等同于学生作文,它是师生“随心所欲”地书写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拘于任何形式。师生随笔,应是从自发到自觉的,应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它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纯情的校园文化的自然展示。
师生同读一本书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师生同读一本书”,决不要用没有时间来作为不读书的借口。师生同读一本书,空间可以不同(同一空间更好),但时间必须是同步的。我在做第一年班主任时,自己出钱买回很多书,每一周至少有一节课是我们师生共读时间,人手一本。我也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阅读。读到感动处,与学生一起流泪;读到开心处,与学生一起大笑。读完之后,师生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生同读一本书,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架起心灵对话的彩虹,它对师生间关系的改善、情感的认同,有着特殊的作用。
师生同看一部电影
这是我理想中的班主任生活的一部分。可惜,由于条件限制,到现在仅仅实现过一次。我认为,选一部好的电影师生共同观赏,它的影响可能要比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效果要更好。因为电影与书籍相比,观赏性、感染力更强,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师生共同锻炼
相对以上而言,这一点更容易实现。但它在班级管理中的隐性作用同样不可轻视。每一天的两操(冬天是跑步),我坚持和学生一起进行:学生跑步我也跑步,而且不论快慢都坚持跑完;学生做操我也做操,而且动作力求准确到位。
“榜样”的作用虽不能说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一个“榜样”却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而言:当你自己坚持跑到终点时,当你自己做好每一个动作时,你再去批评锻炼不认真的学生,会有更好的说服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往往更深刻。
其实细想之,做到上面六点并不太难,难在能有一颗简单而快乐的心来坚持。我相信,从我们班主任老师自身开始转变,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是真正的“幸福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