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以“爱”的名义,不等于爱

作者:邹太芹




  常见:恋人间,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样怎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母亲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之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了、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为了你,你为什么还不好好学习呢?站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在窃窃私语,或者昏昏欲睡,身为老师的你毫不客气地走过去怒吼“给我站起来”,然后对满眼泪水的孩子说,“我都是为你好,要是×××我根本就不管他了”,于是孩子还得感激地点点头……
  这些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行为叫做非爱行为。
  一位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大多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母子女、夫妻,还是师生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就会产生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一点余地,就能达到“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
  爱到底应该怎样定义?泰戈尔的一首诗《审判官》这样写道:你想说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小小的孩子。∕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你怎么能知道他是如何的可爱呢?∕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备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一位妈妈——我的妈妈,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揍着自己的孩子。母亲脸上淌着泪,孩子也满脸是泪。
  当体罚被禁止时,语言暴力被指责时,很多老师委屈地为自己辩解:“我还不是为他好,我和他无冤无仇,为什么跟他过不去呢?”
  ——这是在以爱的名义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可是你真的爱他们吗?你真是因为爱才要咆哮,才要出手吗?还是因为在你的课堂里,你的规定学生就必须倾听,即使是一种对听觉的蹂躏。怒吼与出手只会导致学生心灵麻木,你明知道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可你还是做了。你甚至为自己的原始发泄而自鸣得意,因为课堂上出现了你要的顺从。但你也再也听不见他心底的真实了。
  有人说:所谓的好人,其实就是我们希望能从那里获得便宜的人。这样,我们自己就变成了坏人。所以,你真的要问问自己,你是爱着他,还是爱着你自己。有的爱是严重排他的,自私的。无私的爱是要有能量的。如果你坚信自己是爱学生的,那么你确信你自己会爱吗?
  爱不是等待,不是猎奇;爱需要锻炼,成长,爱还需要理性。只有自主、自觉、有活力的人才能掌握,这样才能爱到深处,才能爱得生机勃勃。
  暑期遇到一位十八九岁的厨师,得知我是教师时说,生平最恨的就是老师,我初二那年就辍学了。本来对学习还很感兴趣,可有一次课文没背出来,语文老师使劲用柳条抽我,我实在痛得受不了,就和老师顶撞,最后把书包一背扬长而去,至今还记得那种痛,还是非常讨厌“老师”两字。
  所以当“爱”字泛滥时,要经常问问自己,真爱吗?有爱的能力吗?
  孩子本身就是爱的源泉,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到孩子的队伍中去,用同样的眼神打量这个世界,信任他们,不舍不弃地爱着他们,并以这种热情爱着所有的事物,这种爱就是人类所需要的普遍精神,隐藏着许多力量,如一盏灯塔能照见过去与未来……
  我也是一名老师,我不敢轻言“我爱学生”,我只能用我的一名学生的期末留言来描述我对学生的情感,结束我的“爱的感悟”。
  老师,转眼九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便是期末考试的重任,哎,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啊!到这个班级整整一个学期了,我转变了很多,我不再像在巢湖那样经常与人打群架,不再沉迷于网络。谢谢您平时点点滴滴的谅解。开学那一次,您与我的谈话彻底改变了我,您说,您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的。(人是需要鼓励的,知道吗?嘿嘿!)您也以您特有的宽容做到了这一点,谢谢您,老师!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