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再见,老师

作者:朱正军




  这是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了,但有一天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听到这句话时,我有点震惊,甚至可以说它触动了我的心灵。
  一天上午放学后,我走进办公室时,听到一个老师和学生在说话,我觉察到他们在争论什么,仔细一听,果然如此。女学生说:“我认为老师有时也应该宽容学生。”老师的语气明显变了,非常生气地说道:“什么?我应该宽容你们?那么多学生我都宽容,班级将成了什么样子?滚!你给我滚!”听到这我真不知道随后会发生什么事,可令我更加吃惊的是那个女生接着说道:“再见,老师。”她的声音有点颤抖,从我身边经过时,我看到了她强忍着的泪水。
  我不知道事情的原委,无从,也不想评论谁是谁非。但从此之后,这句话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当中,令我至今不能释怀,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在大家都抱怨青少年道德滑坡的今天,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听到一声“再见,老师”,实在是不容易。这位女学生能够承受住满心的委屈,临走前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与此相应的礼貌,这难道不令我们当老师的感动吗?难道我们不该重新去认识、审视、反思我们的一些教育方式吗?
  任何事情都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再好的东西也会老化僵死。“师道尊严”也不例外,也必须与时俱进。新的“师道尊严”的精髓是平等,而平等的本质特征是对话,即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历史上无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成功的教学经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之上。
  不管学生做了什么,不管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误,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有一个我们永远都不能忽略的重要前提,即我们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查清事实真相,并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真正意图,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了解事情真相的方法当然不止一种,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给学生一个说明甚至申辩的机会,我认为这是学生应该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哪怕学生在狡辩,但至少我们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直接了解到这点,由此为我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提供重要的依据,使我们更加理智地决定教育方式与手段。
  多么希望我能代那位老师回一句:“同学,再见!”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