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近水楼台先得月

作者:赵凯新




  读了《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08年第3期上的文章《教师子女教育为何“灯下黑”》,我深有感触。不少老师为了学校,为了学生,辛勤耕耘,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培养成才,却未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就职于一所普通中学,生源不佳,老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可喜的是,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进满意的高一级学校,尤为喜人的是,每年参加中考、高考的教师子女都能考取重点,可以说老师们既种好了责任田,又忙好了自留地。
  
  好习惯成就北大学子
  
  殷老师的儿子一直是本地家长教育孩子的正面典型。当年中考,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县中,高中阶段曾获得省化学竞赛一等奖,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三年后又被保送清华大学读研,谈到孩子的成功,殷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小学时候,有一次因贪玩,小家伙没有认真写作业,殷老师“粗暴”地将作业撕了,让孩子重写,并告诉他只有工工整整地写好了才能过关。从此,孩子写作业再也不敢马虎了,放学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的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前列,而且爱劳动,能吃苦,有礼貌,“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和孩子一起学习
  
  吴老师有一子一女,儿子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纽约大学留学,现在美国工作。女儿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现在上海工作,谈到对孩子的教育,吴老师一脸的幸福,他说秘诀在于和孩子一起学习。他说那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晚饭后,就是和孩子们围着桌子各占一边,孩子们做作业、温习功课,他则看书、备课、批改作业。日子虽然清苦,但在温暖的灯光下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全家人都感到很充实、很温馨,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多年父子成兄弟
  
  薛老师的两个儿子当年双双考取百年名校江苏省扬州中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一个考取了浙江大学,一个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薛老师引用了著名作家汪曾褀的一句话“多年父子成兄弟”。薛老师对两个儿子既严格又民主,比方说零花钱,他从来没给过孩子一分钱乱买零食,要吃什么,周末带他们到超市去买,绝不让他们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两个儿子和他很谈得来,他们一起下棋,一起打球,其乐融融,他说在孩子面前,我不是个老师,而是父亲、朋友,可以说薛老师成功地实现了老师和家长角色的转换,使得父子关系和谐融洽,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按着孩子的兴趣来
  
  刘老师谈到培育孩子,说的最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能强迫孩子,不能拔苗助长,各种兴趣班如雨后春笋,令家长目不暇接,可刘老师从不盲目跟风。她尊重小儿子的兴趣,小学时帮他报了个书法班,练了一手好字,后来又报名参加了二胡班,这不但培养了他的毅力,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现在小儿子正在东南大学学习。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大儿子,当初对这类兴趣班根本不感兴趣,她就未强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老师深谙此道。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设计蓝图,结果会适得其反。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等同,好教师不一定是好家长。北师大胡玉顺教授曾说过;教师经常把职业角色带回家,到了家中他们往往以为还在单位,手势、说话的声调也都和在学校一样,所以往往让孩子难以接受。还有些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这可能就是大多数教师偏偏教不好自己孩子的重要原因吧!而另一面,我们看到一些父母虽然目不识丁,但他们懂得立人立德,孩子往往能够成才。只要我们每位教师注意探究孩子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就一定能发挥教师的职业优势,把自己的子女同样培养成才。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