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用主题班会引领班级
作者:张 生
例一
原本基础不错的新生王飞这阵子表现非常消极,和高一入学之初判若两人:听课不专心,常常走神;回答问题也心不在焉,甚至闹出笑话。于是我和导师分别找王飞谈话。
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王飞出现了这些问题;(1)来自农村,普通话不是很标准,老是担心同学们嘲笑、挖苦自己,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们交流。(2)第一次离开父母住校,想家,有时候还独自在宿舍流泪。(3)高一课程变化较大,很不适应,产生焦虑甚至厌学情绪。
我仔细观察其他学生,发现“王飞现象”在不少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也就是说,从初中到高中的准备工作,他们还没有做好,于是,我召开了一次“从初中到高中及至未来”的主题班会。
班会内容包括:(1)如何学会得体地交往?(2)从初中到高中有哪些转变?(3)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高中学习和生活?
在讨论第一个话题时,我有意识地让王飞的同桌李凡谈谈看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结果,李凡的感觉和王飞差不多,王飞会心地笑了!针对这个话题,我让学生们讨论了好几分钟,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个“普遍问题”。接着我说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寄宿制学习生活,这样,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化解了这个困惑。后来,我发现王飞和李凡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学之初那个朝气蓬勃的王飞回来了!
关于第二个话题,我准备得比较充分,因为这是所有高一新生都要面对的问题,话题的内涵也比较多,包括:(1)环境变化了,该如何适应?(2)知识结构变化了,应如何解决?(3)任课教师全部是“新面孔”,有的上课节奏快,而有的喜欢抑扬顿挫,如何快速适应?(4)有同学以前从未住校,如何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模式?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我这个班主任主讲,循循善诱,再结合学生们的个别发言,各抒己见,这样,整个班会高效又不死板。
第三个话题,难度较高。正好我在2005年参加了全国英语骨干教师新课改培训,我把培训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外语教育专家龚亚夫,张连仲,刘道义,程晓堂等老师,别看学生年龄不大,但这些著名专家的名字,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本来我预料这一部分可能冷场,但在班会上,学生们热情却空前高涨,他们听得很认真,效果相当好,班会也达到我设计的目标。
我认为,班会主题的设立,召开时机的选择,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非常关键,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二
07年11月份,高一新生经过近三个月的生活、学习,已相互基本了解。根据班级发展需要以及学校级部的要求,我班举行了班委投票选举,
投票选举过程基本正常,学生们选出了他们满意的班委。但几天后,我发现新当选的宣传委员李贞闷闷不乐。
我和李贞的导师一起找到他,原来,初中时他一直在原校担任班长,现在干宣传委员,“降职”了,面子上过不去。
我知道,现在的学生好强,喜欢张扬个性,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与“被管理”,我决定以“班委与我,我与班委”,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
在班会上,我抛出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个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整个课堂立刻就热闹起来,有的人赞同,其中包括李贞;也有的人说“元帅只有一个,大部分人是士兵,当好:一个士兵也是优秀的!”然后我结合班级实际,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官”与“民”的角色关系,不管是做“官”,还是当“民”,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班级做贡献,为自己打基础。
会后,李贞主动找到我谈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以前的想法单一片面,并决心快速适应新角色。在以后的班级工作中,我发现李贞确实干得有声有色,并连续受到学校学生会的表彰。
(栏目编辑 荫 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