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等你等到我心痛”

作者:王益民




  王老师中途调任九年级一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A同学一贯纪律涣散,换了一个班主任他想“试探试探”,第一节课时A同学就迟到了,王老师没说什么,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迟到。第三次王老师再也忍不住怒火,指责A同学是故意与自己作对,“我早就听说你不是省油的灯”,两人顶了起来。王老师课也上不下去了,抄起电话打给了家长。家长来到学校后,对儿子一顿拳打脚踢……
  
  案例分析:
  
  1.王老师是个宽容的老师,头两次没有罚A同学,然而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学生迟到一定要问清楚原因,当然是在课后。学生迟到的原因不外乎:上厕所、买文具、留连于课间活动;也有轻视老师,上你的课就是要迟到的。“A同学一贯纪律涣散,换了一个新班主任他想‘试探试探’”,迟到应该属于故意为之。“宽容”是必要的,但宽容不能替代教育。
  ——很多老师很多时候,“爱”了不行就来“硬”的;“硬”的无果又去迷信“爱”,忘了教育除了“硬”和“爱”之外还有——智慧!
  2.“第三次王老师再也忍不住怒火”了,看来前两次的“宽容”不是“真”宽容,“真”宽容的老师会把“第三次”也看成是“第一次”。王老师的“怒”与由此而产生的“指责”是双方都下不了台的直接原因。并且,王老师的“怒”犯了班主任处理问题的大忌——发脾气,人在发怒时容易失去理性,容易说过头的话,为什么会有“道歉”一说?道歉是对发怒时非理性表现的后悔行为。
  ——“冷处理”是成熟班主任的重要标志。
  3.A同学连续三次迟到,王老师解释为“早就听说你不是省油的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像科学家看见UFO一样,第一反应是探究学生为什么三次迟到而不是恼怒,更不是由此指责学生,说出“我早就知道”这样近乎黔驴技穷的大实话!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向医生学习,遇到病人先诊断,再开药方,先开一个疗程的,以观后效。不行的话,调整配方和剂量,甚至重开药方。A同学属故意挑战校纪,他的目的是“试探试探”新班主任,这个迟到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并不复杂。问题是王老师并未“诊断”就下了“发怒”“指责”的药方。
  ——先诊断,多问几个“为什么”,再“开药方”,实行“教育干预”。
  4.“抄起电话打给了家长”等于宣告自己教育的失败,求救家长固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一定要在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下,王老师的这次行为是很“解恨”的,但师生关系从此紧张。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中势必有问题家长,寄希望于问题家长参与教育,除了把事情弄糟外好像没有其他更好的结果。其实很多家长也需要接受我们的“教育”,“家长学校”应发挥其作用。
  ——家长不是班主任的“杀手锏”和教育工具,而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战友”。
  
  处理策略:
  
  1.下策:第一次迟到即请回座位,课后“诊断”,“谈话法”应该有效,无效则变招。
  2.中策:全班等待,不来也未请假就是不上课,直等得“心痛”,并且让此做法从此成为班规。学生一来,立即欣欣然上课。课后再诊断治疗。
  3.上策:既然“我早就听说你不是省油的灯”,为什么要等到学生“试探”老师呢?“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上之策。重申班规也好、事先谈话也行、家访也可,防范于未然总比“救火”来得从容。
  很多老师让迟到学生罚站在教室外或教室内,甚至成了一种常态处理办法,有人问我这种处理属于何策。答曰:下下策。
  孩子迟到了,我们需要等待,孩子有问题了,更需要等待。一颗等待的心,就是一颗宽容之心、大爱之心,“等你等到我心痛”,我想,我们的教育生命也会因此而精彩!
  (栏目编辑 汪 媛)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