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教师生气心理的透视与调适

作者:孙有福




  在班主任培训工作中,我与教师学员交流时,发现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很容易生气。于是,我布置学员撰写“生气案例”,分析和认识这种负面情绪,以帮助教师克服生气现象,提升和凝就积极教育情感。
  
  一、对教师生气原因的透视
  
  1.感觉教师的权威和自尊被冒犯
  心理学认为恼怒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性的情绪。个体受到的某种背叛、侮辱、不义、恶意中伤、暴力侵犯或骚扰等,都是导致生气情绪产生的导火线。生气是一种个体在自我被侵犯过程中的过敏性感受,是自我对于威胁或干涉等外界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对抗性、攻击性情绪。所谓威胁并不仅仅指身体有受打击的危险,更多的情况是自尊心或尊严受损。如有位教师准备上课时,有个学生竟然“大摇大摆地走出教室”,这位教师的第一感觉是“火!如此无视教师的存在!”显然该同学“连个招呼都不打”的表现冲犯了教师的自尊。
  2.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有些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实际情况缺乏真实和深入的了解,时时先入为主。许多老师都曾在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主观地认为学生如何如何错,拿成人心理臆测学生言行中的含义,杯弓蛇影地小题大做,或认为学生不诚实,或认为学生不认真,或认为学生不服管教,动辄火冒三丈。工作方法缺乏民主,不听取学生意见,容易感情用事。如有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个学生在“自娱自乐”,他提醒之后学生依旧我行我素,便生气地摔了学生的书本。其实,教师若有耐心了解该生的实际情况,就有可能避免这种主观臆断的“蛮横”教育。
  3.管理和控制学生的需要
  有时候,生气或者愤怒只是一种工具。由于愤怒使教师的心理地位迅速拉升,借着表现出生气的样子,重申权力,得以握有控制权。教师借生气来让学生知道某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往往非常有效。凡教师大发雷霆之后,学生无论哪方面的表现都会好几天,这样一来教师便学会了用生气或者发怒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学生。如有位教师想发本子让学生写生字,可学生“一听到又要抄写生字,就嘀咕开了”,教师把本子砰的往讲台上一扔,生气地说:“……”瞬间教室里变得异常的安静,生气起到了管制学生服从教学任务的需要。
  4.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康德曾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我们认为别人是错的时候,就容易愤怒。生气的人都会说“我没有错”,或者说“我错在哪了”,或者说“我是对的”。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是错的,或者说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想要证明自己正确就要花一番功夫,于是,与学生发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往往成为不少教师证明自己正确的首选方式。如面对一名忘记佩带标牌的同学,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太不像话了,学校三令五申,我三番五次强调……顿时,一团怒火在胸中燃起”。此时,教师成了学校和班级制度的代言人,成了“真理的化身”,而学生则犯了“严重错误”。
  5.过于追求完美
  “铃声响了,吴老师走到教室门口了,还有很多同学仍在吵闹,吴老师火冒三丈,她走到讲台前,用棍子使劲地敲桌面,大声说……”有些教师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一到教室上课,喧闹的学生就马上安静下来,更容不得学生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否则,教师就很生气地板起面孔严厉地批评学生。作为教师,希望学生乖一些、听话些,甚至对学生要求高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的学生,随着信息渠道来源的多样化,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如果教师依然抱着要求学生完全整齐划一、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纪律观,不调整思维方式,生气就是在所难免。
  
  二、教师对生气情绪的调适策略
  
  1.识时务
  尽管“师道尊严”的思想和事实仍然存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多元化及人文化的教育思潮一浪接一浪地波及人心,板着脸的教育时代已经基本结束。“识时务者为俊杰”,教师首先应该洞察社会与事实,顺应时代变迁。教师应以“引路人”和“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智慧和热情来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找到自己的教育幸福和成就感。遇到学生冲犯教师的言行,要学会宽容、理解和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能动辄生气,依靠“发脾气”来维护颜面。
  这个时代的学生似乎变得特别难以沟通和管理,他们的狡辩、大胆、开放、猎奇等特点想必都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理解的印象。出于管理班级与维持纪律的需要,采用强硬惩罚和委曲求全方法的老师都有,折射着教师的处境与无奈。正如罗素所言“当之所需,既不是屈服,也不是反叛,而是善良的性情与对人和新思想的友好态度”。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尊重与信任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富有协商机制和规则机制的学生管理体系,不能不说是现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2.变自己
  教师都有一种“为了孩子好”的意识,对他们抱有美好的期望,并以一种自己认为“良好的、恰当的”方式去影响他们,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了“真理的化身”。于是,老师们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要求是正确的,学生应该接受和履行,稍有违背或不遵便容易动怒。其实,随着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和对学生作为主动建构学习者的实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与之相应的言行表现,尤其要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某些事件或问题上表现的差异性,摒弃标准性、强制性和统一性。
  另外,有些教师责任心太强,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和高标准,喜欢追求一种完美的教育表现。而实际上,学生的言行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这种落差就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产生矛盾甚至激化为冲突。作为群体形式的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利用得好也可以把差异变为资源。教师要破除自己的完美心态,要看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和可塑性,认清问题性质,有目标分步骤地逐渐改进。
  3.多学习
  教师工作虽然有教育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和支撑,但是教师工作更具有主观性、个人性和经验性,教师不是神仙,也容易受到自己主观经验的限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和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教育哲学告诉我们,对于教育本质的知识愈能推广到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则心灵控制情感的力量愈强大。如果我们使心中的情感与一个外在原因的思想分开,而把它与另一个思想连接起来,那么对于那外在原因的爱或恨以及由这些情感所激起的心灵的波动,将随之消失。这便是理智之于情感的驾驭和调整力量。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观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研究,树立起积极的教育人性观,相信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基础,遇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楚原因再思考“怎么办”,让教师的教育工作彰显对学生情感和人格的理解与尊重,对学生思考和见解的褒奖与激励,从而释放出学生的动力和潜力。
  4.炼胸襟
  赞可夫说得对:“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我觉得老师即使无法做到不生气,但至少可以做到不发怒,老师不要在心中累积情绪,要为情绪寻找出口。此外,老师还应修炼胸襟,改进教育艺术。第一,老师要开放,有弹性,广纳学生的意见;第二,提供机会,让学生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第三,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第四,老师要懂得以开明、幽默、更具创造性的方式来化解师生间的冲突;第五,任何处罚方式,都要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都要顾及到学生的尊严,而且要注意,一事不能二罚,不要在盛怒之下做决策,避免以偏概全。
  教师生气折射着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智慧,通过对教师生气心理的案例透视,找到生气的真正原因,并做出调整策略,是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和方法。我们期待着美好的教育情感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教育伊甸园。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