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谈谈学生错误中的合理心理因素
作者:林凤琴
捏造假名事件——逃避是一种本能心理自卫
在繁忙的校园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猫捉老鼠”的游戏——校园纪检员、教师、学校领导,还有门卫等,他们担当着“猫”的角色,而违纪的学生,自然就成了“老鼠”。“猫”捉到“老鼠”的时候,当然要以“猫”的方式来惩治“老鼠”,而“老鼠”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接受惩治”的可怕——被班主任“接见”、写检讨、背负损害班集体荣誉的恶名……所以,也就本能地第一时间选择逃避——捏造个假名、假班,甚至假的班主任,以此来结束接下来发生的可怕事。
谁知道,“身经百战”的“猫”们,是不会那么容易被欺骗的。于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会越演越烈。最后,失败的还是“老鼠”,而“老鼠”变成了“老奸巨猾的老鼠”,惩治的力度,自然就要比原来大得多了——有“严重错误”的学生被德育领导训导、见家长,甚至“众叛亲离”……
经过这么一轮折腾,学生突然发现自己那么愚蠢,开始以为的一点“小聪明”,引发了“几乎不可饶恕的严重错误”——弄虚作假,没有诚信、嘲弄师长、品德有问题……于是,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甚至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了。
事实上,人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反应,甚至可以说这种反应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于祖先对野兽的恐惧,逃避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比如,每年高考考场上,总有学生晕倒,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生理机能在发挥作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没有必要把学生“捏造假名”这一行为上升到品德问题这个层面,应明白它其实是人在自我保护时采取的一种本能反应,多给予宽容与谅解,而不是铺天盖地的严厉批评,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改善教育效果。
在这里,还要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学生会觉得“被猫捉住”(被记下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是天大的灾难,需要选择逃避来对应,甚至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也会“铤而走险”呢?学生偶然一两次忘记带校章上学,就被点名批评,就被扣除班集体文明积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发展为对着干。所以在班级、学校的条例中,应该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学生偶然的犯错能够得到宽容和原谅,自然产生心理愧疚,反而更有利于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总爱坐在后排——“因为没有亲近感,所以必须保持距离”
在很多学校集会的场合,学生很喜欢坐到后排,前排是没有多少人会坐的,撇开把好位置留给别人的礼让想法,其实反映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因为与领导或师长没有亲近感,所以必须保持距离!
学生为什么与教师(或领导)没有亲近感呢?这恐怕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了。教育者必须从自我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两个层面进行检讨。
首先,在教育行为方面,教师不时采用一些违背心理规律的教育模式,例如“杀一儆百”(树立一个反面典型,刻意孤立和打击,引起其他人的惊恐),“回报暗示”(以批评为主,以维护班集体荣誉为招牌,要求学生合作、回报为目的)等。
教育要达到目的,首先应顺应人的内在需要。只有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引导,才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只会造成学生更大的心理伤害,无法达到教育目的。
其次,在教育理念方面,有的教师在“学生不应犯错误,教育就是杜绝错误的发生”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势必导致粗暴教育模式的产生。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犯错误也是正常的,教育不是为了杜绝学生错误的发生,而是减少学生犯错误的可能,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