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老师,您为什么不作回应?

作者:孙贞锴




  周一的最后一节课是班会课。课上我对学生强调了校园文明行为的养成问题,特别提到部分同学看到老师熟视无睹、缺乏礼貌的现象,希望大家自觉树立“以文明有礼为荣、以目无师长为耻”的荣辱观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课下(好在不是课上)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俺向有的老师问好,他都不理不睬,这样还要‘问好’吗?”
  学生的问题,使我心中的“忧思”浮了出来,学生谈到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常常听到有的老师抱怨现在不少学生缺乏教养、没有礼貌,以前我也这样认为。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有所觉悟:是不是我们的某些行为促发了学生的“无礼”?
  现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一种良性互动,在强调学生对老师主动问候的同时,我们似乎忘了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学生一次向您问好,您不理不睬,两次,三次,长此以往——他还会主动问好吗?也许您忙于工作,也许您正在思考,也许您要务在身,也许……但这众多的“也许”,都不应该成为疏于回应的理由。
  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领导的学校规定:学生三米之外遇见教师必须鞠躬致敬主动问候。我们引此为例强调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同时,是否还应推想以下几点:
  他们的老师面对学生问候是如何回应的,是否也像我们一样有时不冷不热?
  如果把高先生学校的规定加到我们的条条框框中,我们的学生是否会像他们的学生做得一样好?
  进一步说,难道我们理应专等着学生问好吗?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时天天早上主动向师生问好。我们的校长、教师,能经常、主动向学生问好的又有多少?
  另据报载,近年沈阳某中学将“向学生回敬鞠躬问好”写进了修订的《教师守则》。师生见面时互表尊重、鞠躬问好使整个校园气氛更为和谐,传递了师生平等的现代理念。
  诚然,很多老师面对学生的问好能够作出回应,不过回应方式似乎还有些单调呆板。比如,学生问好时不少老师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点头或者“嗯”一声,转而自顾走开,天长日久,恐怕有些学生也懒得问好了。如果我们面带微笑对学生说上几句,效果岂不更好?譬如,午餐后学生向您问好时,您可以对他说“吃饱了吗”“不要马上做运动”“注意休息”之类的话语,这样更显亲切、实在。总之,最好据情景作出恰当的回应,让学生感觉到您对他的热情和关注。
  当然,部分学生的“无礼”和部分教师的“无礼”,两者间并非简单的对等和互为因果关系,其中有多方面因素影响,绝不能简单定论。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礼仪,先贤孔子对此极为推崇,师生交往也最注重“礼”字。春秋末年,孔夫子感慨当时“礼乐崩坏”,而今在师生中间、学校之中也多少存在着这种“文明的麻木”,这一“麻木”是否应引起我们对当前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作出深刻反省?夫子之“礼”,更强调社会中人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皆应明礼恪守,而不是单方面要求别人。后来封建统治者以儒家为标榜,日益偏于“权力本位”的社会等级规范,传统的师道尊严也带有这种成分。统治者更多要求民众习礼守礼,自身却随意破坏礼仪准则,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影响时至今日仍留下痕迹。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作出的回答是:“大家要理解老师的工作和劳苦,这种现象只是偶然的,老师不是故意不作回应。有一点咱们必须明白:你向不向老师问好是一回事,老师回应与否又是一回事。老师有时忘了回应,咱就不问好了吗?记住:好学生、好习惯是一如既往的!”
  我不知道,这种“引导”能否自圆其说,是否有效,如果有效,“效”又有多少……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